爱的相伴 解流动儿童成长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迁的流动儿童渐渐成为一个庞大群体,他们的成长状况引人关注。激发流动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尽快建立归属感和安全感,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流动儿童 面临融入之困
11月23日早上,与父母一起租住在合肥市丁香花园小区的小军闹着不去上学。小军是班级里仅有的几个“外地人”之一,因为他比较“怕生”,同学们都不跟他玩,他觉得在学校很孤独。父母一番劝慰过后,勉强将小军送进了学校大门。
看着小军渐渐消失在校园里的背影,小军的父亲王先生愧疚地说,自己从安庆农村来合肥市干装修,一家人在工地附近租房住,工地经常变换,家也就在合肥市东南西北各个地方漂。王先生夫妻平日工作忙,顾不上孩子的家庭教育。小军性格特别内向,在学校没有关系好的同学,放学后就一个人躲进自己的小房间玩手机游戏。
许多流动儿童虽然和城市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受经济条件、家庭教育等影响,他们很难变成知心朋友。来自湖南农村的流动儿童小辉,居住在芜湖市广济医院附近,虽然已经在芜湖本地小学上了一年学了,但他的语言、行为习惯都与周围同学有明显差别。
“孩子一开口就被同学们笑话。 ”小辉的妈妈告诉记者,小辉刚到芜湖时不会说普通话,她和小辉爸爸普通话也说得不好,只得买了录音磁带,让小辉跟着录音练习普通话。小辉在农村野惯了,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守规矩,在学校里总是调皮捣蛋,让老师、同学都头疼。 “特别想放假能回老家。 ”小辉偷偷地对记者说,老家村里的人他都熟识,可以随便说话,还有许多小伙伴,可以一起上山摘果子、下河捉鱼。
“生活环境不断变换,没有给流动儿童足够的调节时间,他们不得不采用排斥周围环境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芜湖市资深幼儿教育工作者张锦丽指出,当孩子不能自己去适应环境时,父母要主动安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学校是流动儿童适应城市新环境的过渡,父母要做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让孩子自然、愉悦地融入新环境中。
奔波生计 家长鞭长莫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流动儿童的父母都表示,自己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给予孩子应有的家庭教育。
“我和小辉的爸爸都在饭店工作,常常从上午忙到深夜,而且我们自己识字不多,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小辉的妈妈说,尽管努力想把孩子教好,但真正能做到的,只是坚持按照学校要求检查孩子的作业,“有时深夜12点,还将小辉从床上拉起来改作业。 ”记者在小辉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妈妈检查作业,发现有浑水摸鼠、引牛入室,怒气冲冲地罚我一个下午在家写作业……”
昕昕今年11岁,6年前随父母从长丰县农村老家来到合肥市区。昕昕喜欢画画,梦想以后能成为画家。可是,当父母咨询了绘画辅导班的收费情况后,她学画画的事儿就没了下文。现在,父母几年前买的一个制作粗糙的布娃娃和一台老式的彩电,填补了昕昕的业余时间。昕昕告诉记者,她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和家里,暑假也只有在家里呆着,来到合肥这么多年,真正去市里游玩就是父母带她去过两次逍遥津公园。
“带孩子搞课外活动,我们家没那空闲。 ”在合肥市当瓦工的老李一口回绝了儿子班主任“参加周末文艺活动”的邀请。班主任老师在电话里说,班级周末组织文艺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娱乐,家长之间还可以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挂掉电话,老李不住嘀咕:“农民工的孩子好好学习最重要,搞啥文艺活动,耽误学习,还要花钱。 ”
“流动儿童不仅需要好的学校教育,还需要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芜湖市弋江北路小学德育主任胡亚玲指出,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只能照顾孩子生活,无法担负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品德培养,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示范,导致流动儿童对城市环境和邻居的印象消极,与城里同学深度交往缺失等。
帮助孩子 首先改变父母
在记者采访的流动儿童父母中,王女士是少有的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之一。王女士在合肥市区的一家综合超市工作,她经常从超市购买一些儿童读物带回家给孩子看,不久前,孩子过生日,王女士送给孩子一本《美丽中国人》作为生日礼物。闲暇之时,她还和孩子一起读书,讨论书中的故事,交流读书心得,读书成为她与孩子交流的重要桥梁。
“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加强亲子关系联结。”合肥市知名心理咨询师、家长教育培训工作专家董郑燕认为,父母在家时应尽量增加与子女的沟通频率,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同时加深孩子对父母工作现状以及家庭现状的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如亲子教育类培训、心理知识培训等。
“各类家长学校,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培训。 ”董郑燕建议,家长学校要聘请专家学者和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组成专职或兼职的教师队伍,定期开展讲座、经验交流报告会等活动。同时,组织人员编写适合流动儿童家长特点的、通俗易懂的专门教材,形象生动的音像制品等。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让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社会群体,加入志愿者队伍,上门指导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芜湖海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是一个专业社工组织,今年他们实施了“成长相伴”城市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活动项目。服务社创始人柴文杰告诉记者,他们在走访芜湖市部分流动儿童家庭时就发现,要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首先要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实施路径就是与流动儿童父母多交流,让流动儿童父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得到改变,进而帮助孩子。
柴文杰表示,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需要多方面支撑,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记者 朱胜利)
·延伸阅读·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
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对169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会出现学习焦虑现象,21.69%的学生有敏感倾向,15.6%的学生有冲动倾向。“我们前两年在学校开设了一个‘蓝丝带’外来务工子女心理援助项目,收到了300多封学生寄来的、表述心理困扰的信件。 ”宁波市心理援助协会会长夏宇说。
“蓝丝带”外来务工子女心理援助项目,通过团体辅导帮助随迁子女消除自卑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对随迁子女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
“父母是子女的依靠,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能为孩子释放很大的压力。”夏宇强调了家长对随迁子女顺利融入城市的作用。夏宇认为,大多数随迁子女的家长和学校联系偏少,让孩子在学习上有单枪匹马的失落感。家长应该带着孩子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一些讲座、亲子活动,同时与学校加强交流,及时参加家长会、交流座谈会等,多关注孩子的动态,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
今年,宁波市海曙区新一轮公益创投项目申报完成,其中有16个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聚焦于关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问题上。该区关工委银发护航工作室也成立关爱民工子女项目,帮助家庭困难的随迁子女实现小心愿;在校外辅导中,解决随迁子女学习、心理、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学习实践和交流沟通的平台。
夏宇表示,全社会应营造一种关爱流动儿童的氛围,现在宁波市不少街道和社区成立了暑期“小候鸟”关爱营,让“小候鸟”对城市留下很好的印象,为他们今后融入城市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