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马政娘娘庙会
○看热闹 |
自古以来,合肥地区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捷,在城乡集镇中形成定时定点的市集交易。而庙会承袭了一些古老的市场贸易习俗色彩,只是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众兴乡的马政寺
马政娘娘庙是老百姓的称呼,正式名称应该叫马政寺,位于肥东西北25公里的众兴乡境内。曾经占地80亩,是庐州地区最大的寺院。
相传马政寺始建于明代,为祭祀明太祖之妻马政娘娘而建。据碑文记载,该寺清时重建,时有三进,延以回廊,光以色墙,浮雕四壁,庙貌巍峨。一度香火旺盛。
相传清代钦差大臣龚照瑷出使英、法、俄之前许愿,归来重建。寺院又因日军侵华、文化大革命等几度被毁,地方民众几度恢复。近年来,有商家斥资兴建,可谓规模宏大,庙貌巍峨。庙会期间,香客达数万人之多,鼎盛的香火使整个寺庙建筑群笼罩在烟雾之中。
马政娘娘传统庙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每月十五为敬香期。庙会期间祭祀、歌舞、马戏及各类民间杂艺云集于此,集中展示。马政娘娘庙会在重塑社会公德、端正人心品行、纠正社会风气、化解暴戾之风等方面也发挥出了独特的社会作用。
近年来,随着庙会影响的扩大,庙会存在已被更多的人接受,马政寺也得到了修缮。最大的变化是新建一座大殿,气势宏伟,重脊高檐,虽不是雕梁画栋,建筑也算是富丽堂皇了。二楼殿堂显得高大空旷,目前只放有两尊塑像,西头的便是马娘娘的泥塑坐像。
庙会上的热闹景象
合肥地区以庙会为传统的集市形式由来已久,各地均有独特风格的庙会,其表现形态不一。有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集市,有与生产有关的庙会集市,也有从庙会习俗演变而来的书市、物资交流会等。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七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路行商小贩叫卖生产生活资料、文化娱乐用品、南北货、当地土特产等。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庙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盛大节日。
马政娘娘庙会热闹异常,书坊画摊、江湖杂耍、风味饮食、医卜星相,构成了热闹非凡的玄妙观集市。富有特色风味的吃食店最多,小吃品种繁多:有小米子糖、凉粉、藕粉、千张百叶、酒酿圆子、豆腐花、糖粥、梅花糕、海棠糕、焐酥豆、鸡鸭血汤、五香茶叶蛋、素焦面、肉丝面、小笼包子、锅贴、馄饨、汤团等等,游客选食,各取所需。卖零食的提篮小贩,川流不息地在游客中走动,热情招待顾客。算命、相面、测字、占卜之人打着“赛诸葛”、“小神仙”的招牌,自称“能知过去未来,善断吉凶祸福”,招徕善男信女,骗取钱财。江湖郎中则打着“家传祖方”的标志,为游客治病。总之,旧时的斋醮祀神、烧香拜佛的庙会活动,为买卖提供了兴盛的财源,成为合肥集市的一种传统形式。
千奇百怪的叫卖声
有集市就有吆喝,合肥人名曰叫卖声,庙会也不例外。
叫卖中不仅突出优质,还喊出价廉的特点,向顾客表明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如卖五香茶叶蛋的叫唱:“贱卖,五香茶叶蛋。”卖芝麻糖饼子的叫声最为悠扬,叫卖者大多为未成年的男孩子,标准的童子腔。他们在烈日下,光着头、赤着脚,把比筛子还要大的篾篮子平端在胸前,一根V字形的布带子跨过脖子,拴着匾子的两侧。匾子里整齐地摆放着粘满着芝麻的糖饼子。
他们一边走一边喊:“芝麻——糖饼子”!高高的,婉转而悠长:“芝麻——糖饼子”,低回而清晰,似是第一句的回声。一声声高扬街外,一声声回荡巷中,宛如童声独唱。
卖棒冰的,凭借自己宏亮的嗓音招徕顾客。“香蕉棒冰——”声音高上去;“奶油棒冰——”声音低下来。快慢缓疾,抑扬顿挫,有高有低。若能够把这些高高低低、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叫卖声汇集到一起加以整理,那一定是一部震撼人们心灵的大合唱。
叫卖声因地区的差异,也带有地方的特点。
叫卖声还包括各种传承的打击声,起引诱和召唤顾客的作用。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棒,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卖棒冰的敲木箱等等。上述不同的打击声,不仅作用于人们的视听,而且表明买卖不同的商品,是一种有效的音响宣传。
而以打击声作为商业标识,在一些店铺中也很流行。每当生意清淡,或拍卖商品,坐商雇来一班乐队,日夜吹打,吸引顾客,作为市的标识仍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
在合肥地区至今依然还存在的庙会尚有:
1.周氏仙姑庙会——始于明代,位于肥东石塘镇,庙会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三十日,五月二日至十日。
2.梅山仙人洞庙会——始于清代初期,位于肥东桥头集镇,庙会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3.小丰寺庙会——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肥西刘河乡,庙会时间农历七月三十和农历二月十九日。
○旧时的庙会(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