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战” 移动支付的大众启蒙
合肥市出租车司机崔广德今年新买的智能手机上增添了不少新应用,从打车软件到微信、支付宝甚至是各色团购软件,应有尽有。“以前不用智能手机,不知道有这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手机应用。自从使用打车软件之后,我开始尝试这些新事物。 ”崔广德表示,现在手机话费、家里水电燃气都是通过支付宝缴纳。
众所周知,打车软件巨额补贴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他们通过打车补贴“烧钱战”抢占移动支付入口,也让“O2O”、移动支付等电子商务概念进入普通人的视野。业内人士指出,移动互联网正加速改变着传统行业的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场新旧业态的交战中,从商家到买家,没人是旁观者。
偃旗息鼓的“烧钱战”
点开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之后,省城市民王婷婷开始等待。然而三分钟后,软件仍无回应。在几个月前,使用打车软件,基本上两分钟内就有司机抢单。 8月19日傍晚,在省城南一环与马鞍山路交叉口,王婷婷最终选择关闭打车软件,招手打车,坐上了宋俊辉师傅的出租车。
“今年7月开始,我就减少了使用打车软件的频率,没有补贴,不划算。”宋师傅曾是“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拥趸,他的出租车上一度摆放着两部智能手机,以确保在第一时间抢到两款打车软件上的单子。而如今,在他的车子里已经听不到软件叫车的音频。
“现在没有补贴,使用打车软件不划算。特别是在市区,有时候看着下单的乘客位置离得很近,但碰上堵车的话,赶过去仍会花费不少时间,对于我们出租车司机而言,时间就是金钱。 ”宋师傅算了一笔账:运营成本包括手机硬件投入、空驶里程、电话费和手机流量,一部智能手机大概需要一千元左右,空驶一公里左右算8角。电话费确认一到两次需要4角左右,手机流量套餐每个月近60元,市区内实时叫车的成本大概在2元左右,没有补贴的话很可能需要自己贴钱接单。 “当然,在郊区或者非高峰阶段,我还是会打开软件,看看有什么合适的单子,毕竟形成了习惯,也的确带来了便利。 ”
据了解,去年底开始,“滴滴”和“快的”在打车领域掀起了一场补贴大战,乘客端补贴最高一度达到1单13元,司机端最高是1单补贴15元。今年3月下旬之后,补贴额度逐渐减小。 5月17日,两家打车软件正式取消乘客端返现补贴,不过司机端补贴依然存在。 7月9日,双方将司机补贴降为每单2元。 8月初,两大打车软件陆续推出新规,全面取消司机的现金补贴,这场始于去年底的“烧钱大战”逐渐偃旗息鼓。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打车软件停止补贴在情理之中,自“滴滴”“快的”出现以来,其他打车软件逐渐被淘汰,打车软件市场形成“双寡头”格局,继续烧钱也没有意义。据了解,截至5月17日,也就是两大打车软件停止乘客现金补贴的日子,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也称补贴超过10亿元。
被悄悄“绑定”的用户
虽然现在补贴已经结束,但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在这个过程中都被悄悄地“绑定”了。
“年初的时候,使用打车软件一单最高补贴15元,一天下来就能多赚好几百元。”出租车司机王德利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看到身边的同事纷纷在手机上安装了打车软件,在儿子的帮助下,他也挑选了一款一千多元的智能手机。 8月20日,他告诉记者,像他一样,今年上半年,不少出租车司机在打车软件“烧钱战”的刺激下,购买了智能手机,并开始学会使用打车软件以及移动支付平台。
司机如此,乘客亦然。50岁的陈阿姨在女儿的帮助下,下载了打车软件,并且逐渐熟悉了使用流程。 “需要打车的情况下,可以先在家下单,等有司机接单了再出门,这样就不需要在路边等。”陈阿姨表示,以前感觉有补贴,使用软件很划算,不怕麻烦学会了。现在虽然没有补贴了,但已经形成习惯,仍然会继续使用下去。
数据显示,今年6月,快的打车覆盖人数超过2814万人,月度使用次数2.7839亿次,滴滴打车覆盖2405万人,月度使用次数2.5651亿次,两家打车软件合计月度使用总次数达5.349亿。两家打车软件的疯狂“烧钱”,让智能手机、打车软件、移动支付平台成为了出租车司机以及不少市民的标配,而消费者绑定移动支付,阿里或腾讯两家公司的目标就部分实现。
移动互联成为生活“伴侣”
“几个月前,每天使用打车软件能抢20多单,而现在每天只接几单。数量减少,并不能让我完全抛弃打车软件。 ”出租车司机崔广德现在依旧保持着每个月1G多的手机流量。 “使用打车软件半年多了,我们都已经用得很熟练,不仅如此,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平台,我也很了解,现在手机话费、家里水电燃气费,都是通过手机轻松缴纳,移动支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 ”
毋庸置疑,正是两家公司的这场大战,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移动支付以及“O2O”商业模式。所谓“O2O”(OnlineTo Offline)模式,就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其实“O2O”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在打车软件兴起之前,熟悉它的人不像现在这么多。一方面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够,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消费习惯。而腾讯和阿里巴巴通过打车软件燃起的“烧钱”大战,无疑是对“O2O”模式做了一次最好的营销,线上付钱,线下享受打车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在移动互联时代,流量的入口更加多元化。而打车软件不仅是一个流量入口,更是培养人们移动支付习惯的一次全民启蒙,让普通人像习惯使用信用卡一样习惯使用手机支付。
如今,崔广德每天早上醒来,都会习惯性地通过手机查看天气预报及新闻报道,而他也陆续在手机应用市场上下载了团购及旅游APP。“团购餐饮、电影票我已经开始使用,有了移动支付平台,这些用起来都很方便。虽然仍有部分人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怕麻烦、担心安全性,但我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趋势,以后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与之相关。 ”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打车软件的补贴大战,更多人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来临。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