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盘点2014年十大教育亮点工作

23.01.2015  12:47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烈山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年,一年来,烈山教育人向着“教育强区、均衡教育”的目标,一路前行,穿越四季,每个脚步都稳健而坚定,每个脚印都盛满了丰收、激情和创新。站在岁末年首的节点,烈山教育人以最虔诚的姿态数点往事,晒出2014年烈山教育的十大亮点工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4年全区先后投入资金2568万元,用于部分中小学运动场地、校舍维修以及班班通等教育设备建设。促进了薄弱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一举进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行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区教育局党委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中,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教育中心工作,以工作成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进一步增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凸显。区教育局重点开展文明创建七个突出等活动,自2月-11月,先后9次分5个督导组对各项工作进行督查、曝光,促进了文明创建向纵深方向发展。区教育局在“第三方测评”中,每次都获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得到区政府的奖励。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普惠推进,全区启动实施了《烈山区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加大投入力度,稳步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蒋疃附属幼儿园建设完成,学前入园率达85%以上。基础教育盛开素质教育之花,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开展“12355”青少年法律和心理服务等活动。区教育局成功举办了“皖新传媒杯”全区中小学运动会,学校体卫艺工作蓬勃开展。在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烈山区实验中学荣获男子团体第2名、女子团体第3名,10多人获个人第一的好成绩。在安徽省“中国梦我的梦”全省大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烈山区教育系统获得中学生组一等奖1名,一等奖指导奖1名,三等奖2名;获得教师组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烈山区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积极协调,认真做好职业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烈山区职教中心实习实训条件,会同人社、农水、商务等部门,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统筹力度,主动承担各类培训任务;加强成人教育工作,指导创建社区教育试验区和示范街道;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系烈活动;百善街道办被评为省级示范街道。

教师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全年投入资金74.96万元,安排4470人次参加暑期继续教育、公开课观摩和校干班主任培训等活动。全 区教师168人次在市级论文评比和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其中6人获淮北市优质课一等奖。2014年中考、高考较好地完成了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学校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涉水前行。开展教师编制和岗位设置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区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教师支教和教师补充机制,2014年补充20名中小学教师到缺编学校和农村偏远学校,交流教师172人,区域内学校专任教师配置趋于均衡。校干轮岗交流进入新常态。

学校基础建设标准化发展。2014年全区中小学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29332平方米,投资1084万元:新建淮北七中综合楼、赵集中学综合楼、军王小学教学用房,美好乡村示范点蒋疃附属幼儿园,以及宋疃中学、淮北十中运动场改造等项目,均高质量完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投入551万元,为宋疃中学、古饶中学初中部、淮北十中等16所学校添置计算机908台、多媒体教室17口、图书111600册、学生课桌椅5300多套;配备班班通298套、住宿生双人床200张及部分音体美器材。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实现宽带互联网接入。

各项教育民生工作圆满完成。2014年已拨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公用经费1275.09万元,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2014年发放各种助学金为347.65万元,受益学生2740人次;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24万元;拨付全区85所留守儿童之家管养经费51万元。投资48万元对18所学校校安工程项目进行管养提升,投资55万元对28所非校安工程项目学校进行改造提升。

全区师生人身安全得到确保。区教育局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指导和督查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内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应急机制和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夏季投入5万元,积极开展学生防溺水工作。冬季对校园及周边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改,加强了学校安全保卫基础能力建设,夯实学校安全人防、物防、技防基础,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今年以来,烈山区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区、全省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优秀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特约通讯员:郭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