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新引擎,汇聚更大发展动能

04.07.2020  16:05

  “这款智能安检系统无需被检人员停留,即可完成测温及安检,真正实现‘全过程无接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博微太赫兹公司相关负责人日前对记者介绍,“合肥造”自主创产品将安检通行效率从300人次/小时提升至1500人次/小时,在战“疫”中大显身手,上海地铁、合肥地铁、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等相继启用该设备。疫情对经济造成沉重压力的同时,也在催生新机遇、孕育新动力源。我省不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支撑经济快速复苏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新兴产业中的先锋作用,按下壮大新动能、培育新增长极的“快进键”。

   发力产业链,打造集聚发展“全链条”

  6月20日,全省第六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界首市田营科技园区举行。  261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285.2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307.8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11个行业领域,覆盖全省16个市。

  “我们将积极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地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在界首项目集中开工现场,南都电源董事长王海光表示。安徽网电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南都电源的子公司,这次开工的安徽网电通科技公司年产6GWh新能源电池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产品主要应用于轻型电动车电源、5G通信后备电源及新能源储能电源。  “目前,我们正在园区内同时建设年产6GWh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及锂电资源再生项目,这是南都电源完善新能源产业布局、打造锂电产业闭环的重大项目。  ”他说。

  发力产业链,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利用好全球市场,也要在延链、补链、强链中提升产业链安全,防范各种风险。

  今年以来,我省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经受住了疫情考验,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有效恢复,经济运行出现企稳态势、回升趋势。

  从沙子到整机,合肥新站高新区已成为全球产业链条最完整、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记者日前走访时了解到,锚定“培育龙头企业—引进重大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依托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汇聚了康宁、彩虹等一大批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实现了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布局。

  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形成,产业“筋骨”日渐强健。我省统筹运用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等政策资源要素,大力推进包括新型显示在内的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构建起“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自2015年启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以来,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迈上了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达17.7%。

  “要顺势而为培育经济新动能,上马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引育一批在全国有牵引力的头部、龙头、‘链主’、‘链长’等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稳定性强、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布局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构建形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抢滩“新基建”,站上发展“新风口”

  在淮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坐落着中国移动(淮南)数据中心,腾讯、阿里、百度等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均已入驻。这是华东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也是安徽首家拥有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的云计算中心。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建成,二期、三期正在加紧谋划建设中。

  “项目分三期建设,计划在2022年全面完工。”中国移动(淮南)数据中心项目运维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立足淮南、辐射华东、面向全国,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绿色环保的世界一流信息园区。

  “新基建”与前沿科技联系最紧密、市场需求最紧迫、对冲疫情影响最有效,具有“一业旺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和倍扩效应。

  党中央、国务院密集部署“新基建”,强调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20日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今年全国两会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安徽积极抢抓未来发展的“新风口”,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激发新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日,我省发布首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技术产品服务目录,共896项,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  “这是全国首个‘新基建’领域技术产品服务名录,旨在紧扣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新引擎。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安徽成功公开招标发行468.6亿元2020年政府债券,用于“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

  “要在新一轮招商引资大潮中重点关注‘新基建’和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更加注重投资有效性和高质量,既通过稳投资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又依托‘新基建’投资激活发展新动能,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

   联手苏浙沪,按下一体化发展“快进键”

  6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湖州举行,该铁路上海段、江苏段建设动员会同步举行,安徽扬马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同步开工,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这是长三角一市三省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开工活动。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市三省谋划实施了一大批跨区域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项目。今年,沪苏浙皖计划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1390项,总投资7.81万亿元。其中,新开工20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76项,总投资1.02万亿元。

  近两年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各扬所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重大合作平台实现新突破,江宁—博望等一批一体化示范区正式签约启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成立。重大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高铁高速、航空航运、产业合作等领域项目建设“多点开花”,沪苏浙来皖投资逆势增长。重大合作机制形成新格局,长三角“7+5”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转,公共服务“一码通”“一网通”“一卡通”全面推行,实现疫情信息互联互通、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复工复产互助互动。

  “建立实施长三角‘7+5’疫情联防联控协同机制,有力推进了长三角疫情信息互联互通、防疫物资互济互帮、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招工协调。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面对“变局”和“疫情”碰撞叠加,我省提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扬皖所长、主动作为,谋划推进“三区一廊”建设,即“一岭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与苏浙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共建合作示范区、G60科创走廊,在更高起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 编辑:关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