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引擎,驱动产业升级
新年伊始,全省产学研用合作的创新平台建设再添生力军——1月8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合肥经开区建成启用,将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为世界公共安全技术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产学研用合作上先行先试,打造出更多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的重要路径。新近召开的省政府第七次全体会议在部署“十三五”开局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围绕补短板推进增后劲,把实施“4105”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与开展结构性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全力实施“调转促”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重点工程,扎实做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启动工作。
“两个中心”如何建设
——着力深化创新改革,实施一批先行先试举措,加快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我省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也是一项重大任务。谋定而后动,经过缜密谋划、科学设定方案和路径后,今年,围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任务将全面铺开,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点燃创新引擎,首要的是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深化创新改革,在产学研用合作、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股权和分红激励、科研人员留职创业与职务发明、科技人才流动、军民深度融合等方面实施一批先行先试举措,加快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这也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期待。 “以股权激励和分红改革来说,现行的政策是科研人员取得了股权奖励就需要缴纳所得税,但现实情况是,他们虽然获得了股权奖励,但并没有带来现实的收入,很多科研人员并没有钱来缴税,反而成了一项负担。 ”省政府参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原副所长伍先达说,股权激励的所得税应当调整为在科研人员取得股权分红时再缴纳,这就需要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过程中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
加快“两个中心”建设,必须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通过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创新,让科研人员和创新型人才的智慧充分涌流、积极性充分发挥。在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看来,科研人员的职务发明所有权归属个人或科研团队所有,也是一项值得试点的探索。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我省将选择若干科研单位进行这一改革试点,以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成果,来激发创新活力,厚植创新优势。今年我省将还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构建创业辅导、孵化培育、创业融资、上市辅导、政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广泛调动酝酿在民间的创新创造活力。
“我们坚持立足自有、开放前沿,不断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传统汽车的节能升级等领域已经申请1000多项专利,去年获得授权专利达到200多件。 ”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说,积淀技术优势,企业就能获得新的成长动力。以江汽新能源轻卡项目为例,这一项目达产后,将实现200亿元销售收入并带动100亿元的配套产业发展。
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我省将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这将为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构筑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加快产业向中高端进军的步伐。
“未来型产业”如何布局
——立足比较优势,聚焦重点领域,高标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创新引领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这一基础上,还将围绕量子通信、燃气轮机、航空动力、数字诊疗装备等领域谋划布局未来型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如何拉高标杆,瞄准未来型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建议,应当选择我省已经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突破,这样不仅能够集中用力,还能获得国家更有力的支持。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看来,布局未来型产业发展,也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坚持需求导向。目前该院正在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开发超导质子加速器这一高端医疗装备,最重要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就是通过重要技术领域的国产化,大幅度降低成本,让医院能买得起、老百姓能用得起。
“要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支撑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并举的原则,立足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认为,我省应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光伏及新能源等产业,统筹推进科技、金融、产业、管理等方面创新,完善创新生态链,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门类,以创新引领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制造强省”如何发力
——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大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今年是全面实施 “4105”行动计划中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在制造强省建设上必须全面发力,取得突破。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品牌培育、绿色发展、智能改造、工业强项、军民结合“五大行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完成投资6000亿元以上。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工业装备和能效环保水平,对汽车、家电、钢铁、有色等优势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靠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在于产品的创新。 ”吕连生说,无为县高沟镇的电线电缆产业近年来通过重点发展为信息网络、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缆产品,走出行之有效的产业升级路径。
建设制造强省,必须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通过加快技术改造,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企业走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引导企业持之以恒地推进创新。在省政府参事孙自铎看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研发投入,有一个研发创新的组织,更要有一批立志于创新的人才。
省政府参事王可侠建议,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体系中,应当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确定下来,每年保持一定的提升幅度,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强化研发投入意识,强化创新为本的意识,真正把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从而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