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教育扶贫见闻:左手教书育人 右手智力扶贫

03.07.2018  17:56

  人民网濉溪7月3日电(记者苗子健)夏至刚过,皖北平原上的濉溪县,玉米、黄豆种子刚刚破土而出,孕育着新的希望。行走在县城西南方位的刘桥镇留古村,房屋鳞次栉比,路边瓜果飘香,饲料加工厂、蔬菜合作社、小型养殖场……到处一片繁忙景象。

  留古村地处偏僻,与河南永城接壤,全村近700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了七分之一。“多亏了县教育局的帮扶,让我们打了一场‘翻身仗’!”见到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村支书赵从成感慨道,如今的留古,不仅有了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的变化,更充满着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信心。

 

 濉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单春晓(中)深入留古村,与干部群众商讨脱贫之计(张锋摄)

   留古村嬗变

  留古村的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偏远、贫穷,曾是这里的代名词。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濉溪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留古村,就是濉溪县教育局的定点帮扶村。

  随后,濉溪县教育局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局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与留古村的贫困户结对帮扶,结合各家实际,“把脉问诊”、精准施策,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让他们重拾信心、摆脱贫困。

  留古村由原来的王庄和留古两个村落合并而成,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帮扶初期,濉溪县教育局党委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务之急是发挥优势、发展经济。两年来,局里自筹6万多元资金,用于扶持留古村的贫困户开展特色种植以及小规模养殖,如今,村里的饲料加工厂、蔬菜合作社、小型养殖场纷纷涌现,产业逐步兴旺起来。

  唯有产业兴,方能“拔穷根”。结对帮扶前,留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4户、230人,通过两年的努力,仅有2户6人未脱贫。赵从成分析说,“这两户都是因病致贫,家庭成员患有大病。

  村民老程就是其中一户。10年前,老程仅有的一个孙子不幸患上“渐冻症”,四处寻医、家徒四壁。“我们也知道,命是救不过来的,可这是自己的孩子啊,哪怕砸锅卖铁、出门要饭,也不能不管他啊……”言语间,老程老泪纵横。

  为了帮助老程,濉溪县教育局同村里协商,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为老程夫妇及其儿子安排了多个公益性岗位,让这个家庭享受了“叠加政策”,不出远门全家一年可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家一户。面对困难,咱们一起设法解决。”走出老程的家,濉溪县教育局的扶贫工作人员和赵从成边走边商量,如何更加有效帮助这个家庭走出贫困、迎来曙光……

   散是满天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或许,帮扶留古一个村、老程这一户任务不重,如何让全县教师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贡献更多力量,濉溪县教育局党委一直在思索。

  “全县的脱贫攻坚任务重、乡镇人手少,所以我们决定将扶贫战线延伸,要求各中心校与所在镇做好对接,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扶贫一线,参与乡镇扶贫包保工作,贡献教育力量。”濉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单春晓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初,一些教师不理解,对此举怀有畏缩、抵触情绪。“我们的阵地是在课堂,对扶贫工作陌生,不知道该怎么去开展。另外,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们担心扶贫会分散教学的注意力。”采访中,濉溪县临涣中心学校教师李淑侠回忆起当时的想法。

  “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这种畏难情绪,学校也能理解。发动教师参与扶贫,既是一种大局意识,也能丰富教师阅历、让教学更加‘接地气’。所以,我们反复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开导、引导他们尝试着去参与扶贫。”临涣中心学校校长张云岭说。

  

濉溪县临涣中心学校教师在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张锋摄)

  张云岭向记者表示,由于临涣镇绝大多数贫困户都已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镇上安排教师包保的贫困户基本都是脱贫户,每名教师联系5户,要求每月上门4次以上,传达扶贫政策,了解群众诉求。为了方便贫困户与包保教师联系,临涣中心学校还自行设计了包保责任人联系卡,卡面印有包保教师的照片、联系电话、工作学校等信息,张贴在贫困户家中。

  

李淑侠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儿子来到包保贫苦户家中走访(张锋摄)

  李淑侠包保的一户贫困户,家庭成员较多,其中有5个孩子。第一次上门走访见到这些孩子们,看到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李淑侠的心里猛的一酸,“第二次去的时候,我从家里带了些糖果、糕点分给他们,孩子们特别开心。时间长了,两家人像一家人,他们地里种的青菜,经常摘好洗好让我带着。

  “千里送鸿毛,礼轻情意重。”李淑侠被这陌生的亲情莫名感动着,“扶贫路上,我很用心、我很暖心,收获了感动、收获了真情,让自己更接地气,这对于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仅临涣中心学校参与扶贫攻坚的包保教师就有243名,全县共有1000多名教师扎根10多个乡镇,积极投身到扶贫包保工作中,心怀使命,斗志昂扬。

  包保教师在逐户解读教育扶贫政策的同时,还将书面版教育扶贫政策分为两张,一张贴于农户墙上,一张装于农户扶贫资料袋中,以便农户掌握和监督实施,这就是濉溪县教育局推行的“宣传1+1”。

  “兴贤育德,贵在师儒。扶贫,是全社会的责任;扶贫,离教师更近。攻坚路上,您才是贫困家庭学生的诗和远方……”上个月,单春晓亲拟的《致扶贫战线上教师们的一封信》,激励全县教师聚沙成塔、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扶贫必扶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濉溪县教育局通过引导年轻的优秀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县城学校同等的高质量教育。

  

优秀青年教师王敏响应号召到偏远学校任教,图为从包保贫困户走访归来的王敏,在简陋的宿舍里备课(张锋摄)

  赵集小学地处铁佛镇,是濉溪县一所偏远学校,家住县城的王敏,大学毕业后响应局里号召,自愿来到这里任教,成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离家较远,王敏在学校体育器材室腾出一块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宿舍。

  “城里的条件虽然非常方便,但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优质的教育。农村孩子起点低、见识少,求知欲很强,渴望学到更多知识。”王敏以此为动力,通过不懈努力,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处于全县前列,她个人也先后获评铁佛镇先进教师、濉溪县数学优质课二等奖。

  “扶贫先扶智。而扶智,系我们教师必尽职责、必达使命。”在《致扶贫战线上教师们的一封信》中,单春晓也这样写道。

  贫困户赵俊太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孙子跟着他和老伴一起生活。去年6月,赵集小学副校长黄敏与这个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一有时间,黄敏就上门走访,帮助孩子辅导功课,“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加入扶贫队伍,理所当然会发挥特长,‘必扶智’、‘先扶智’。

  

赵集小学副校长黄敏成了包保贫困户家中留守儿童的“知心妈妈”(张锋摄)

  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的重心。“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濉溪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董标说,学生资助工作是把各级资助款打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账户上,而学生名单以往是由基层逐级上报,经常出现学段不符、信息不实等错误,导致资助款不能及时下发。

  为了做实、做细这项工作,濉溪县教育局主动把这项工作揽了过来,安排各中心校教师进村入户,上门逐一核实,并对学生信息实行动态管理。董标告诉记者,今年的学生资助款已于6月24日全部拨付到位,累计740.435万元,惠及5111名建档立卡贫困学子。

  中国企业家高尔夫球队发起了一项名为“小鸟计划”的精准助学项目。“我们了解到这个信息之后,主动联系对接,几经辗转最终促成,成为该计划在全国落地的第一个项目。”董标说,“小鸟计划”为濉溪县高中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子提供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每人每年捐助资金在5000元以上,一年来资助已达50余万元。

 

 扶贫校车投入运营,贫困学生免费乘坐(资料图片)

  行走在热闹的濉溪街头,时而有崭新的校车映入眼帘,这是濉溪县教育局为了方便偏远地区贫困学生往返家与校,创新推出的“扶贫校车”,贫困学生免费乘坐。据悉,该单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进校车服务公司运营,目前已开通四铺镇、百善镇、铁佛镇、刘桥镇、濉溪镇、濉芜产业园、经济开发区等地班线。

  此外,濉溪县教育局还大力推进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全面改薄项目、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103项教育扶贫项目类工程,项目总投资7845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054万元、完工项目19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扶贫路上,濉溪教育系统的园丁们左手教书育人,右手智力扶贫,用责任、爱心、担当,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濉溪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一股清流……

原标题:濉溪县教育扶贫见闻:左手教书育人 右手智力扶贫 来源:人民网    作者:苗子健    编辑:唐娜
安徽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为切实做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教育厅
昔日贫困户,今朝攻坚生力军
  “自担任扶贫协理员,我找到了人生价值,徽广播
安徽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为切实做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扶贫办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五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夏季攻势”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加大工作力度,工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