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开工

12.11.2015  09:40

  2009年10月,住建部批复滨湖新区为“全国城市生态建设示范区”。2013年5月,滨湖新区核心区被住建部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组织评为全国首批“中美低碳生态示范区”。11月10日,从滨湖新区管委会再传好消息,滨湖核心区25平方公里能源站已经开工,2017年底完工并投入运营。

   项目能源项目开工2年后投用

  自2013年成功申报中美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区以来,滨湖新区便积极致力于生态区各项指标体系、专项规范的编制以及各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滨湖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该项目位于新区核心区,规划供冷供热建筑面积300万至5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3亿元。覆盖徽州大道、南宁路、包河大道、杭州路的合围区域,覆盖25平方公里的范围,今后可为区域内的办公、商业包括居住提供能源。

  该项目采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冰蓄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多种能源相结合的多能互补型能源供应形式,并以市政热源作为该系统的备用和补充。

  项目规划为“三站两网”,即设置3个区域供冷供热能源站,通过环状管网的方式将各能源站互相联通,各能源站互为补充、互为保障。

  滨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明军透露,目前该项目相关前期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部分管网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整个计划2017年底完工并投入运营。”

   亮点助推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滨湖区域能源项目建成之后,好处在哪里呢?相关人士透露,除了低碳环保之外,该项目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户投资成本和使用费用,还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用户投资和使用费用“双低”

  与用户自建空调机房相比,选用区域能源系统后不仅能够减少机房设备的直接投资,还能够通过减少机房建筑面积、降低空调配电容量等途径,节约项目的间接投资,“综合投资能够降低50%左右。”

  除了能源直接成本的节约以外,区域能源系统还为用户减少了大量的设备投入,因此相应的设备维护、折旧等其他成本也大为降低,从而使综合用能成本较传统中央空调系统降低30%左右。

   多种能源互补不会“断粮”

  据介绍,本项目的能源系统由多种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供,在此基础上还有市政热源作为备用和补充,因此系统非常稳定可靠,不必担心会突然出现“断粮”的尴尬。

  另外,三个能源站之间通过两个环状管网的方式互相联通,实现各能源站互为补充、互为保障的目的,也进一步增强了能源供应的保障性。

   清洁能源站藏身绿地之下

  区域能源的优势除了节省成本、稳定可靠之外,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本项目500万平米的空调供能,均采用清洁能源生产方式,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规模化、高效化利用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用户绿色建筑星级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能源站的建设全部位于公共绿地的地下,不占用地上土地资源。在地下能源站与地面景观绿化的衔接处,规划有能源科普的展示长廊。这也丰富了滨湖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

   计划未来建设将会放出更多“大招”

  其实,滨湖核心区区域能源项目仅仅是这些年滨湖新区在生态示范区建设当中的一个缩影。今后,生态示范区建设将是滨湖新区建设的重点,相关负责人还透露出未来的几个“大招”。

  招数一: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

  按照生态环保的规划理念,未来新区建设应以商务金融、行政办公、旅游会展、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为主导功能,摒弃传统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化运动,改变城市发展由唯经济增长模式向经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转换。

  招数二:构建多层次生态绿化网络

  滨湖新区规划了以景观、街区、居住及商业互通互连的绿道系统,总规划长度460公里。截至目前,滨湖新区共完成各级绿道建设总长16公里,面积约3.85万平米。

  今年以来,滨湖新区共实施金斗公园四期、沙滩公园二期、方兴湖公园、滨湖公园三期、滨湖新区云川公园等项目绿化工作,总建设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元。

  以“营造城市森林”为主体,在抓好重点绿地、道路、公园等重点区域、部位、地段建设的同时,努力扩大新区绿色走廊、绿色通道、绿色屏障、风景林带、防护林带以及公共绿地的绿化覆盖面和发展规模。

  招数三:倡导绿色交通减少污染

  多年来,滨湖新区优先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体系,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同时,积极打造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统,串联居住、产业和公共设施,结合绿地系统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实现慢行优先、慢行为导向的出行模式。

  招数四:加快生态社区建设

  滨湖新区规划分为8个行政管理单元,每个单元分两级进行公共配套设施的配置,建立街道级—社居委级配套模式,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行政管理的一体化。

  街道级社区中心服务10-12万人,配套建设行政服务、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设施;社居委级中心服务半径300米,服务人口1-1.5万人,规划绿地、社区服务综合楼和幼儿园等综合设施;两级中心形成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景观。(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