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日报:皖东粮足百姓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自古至今,粮食就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社会和物价稳定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着力提高粮食产量,强力实施“粮安工程”。?xml:namespace>
2014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1087.3万亩,单产399公斤/亩、总产86.8亿斤,分别较上年增长1.7%、3.1%和4.8%;新建、改建仓容60万吨,仓储能力得到提升;收购粮食320万吨,其中稻谷179万吨,小麦141万吨,收购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收购总量的1/6。
严守耕地红线 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
坚守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保护耕地。多年来,我市始终把保护耕地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宣传,制定、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2006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各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各县、市、区政府也相继制订了各自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作为政府责任目标,市、县、乡三级的政府一把手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责任人。认真开展市、县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
“目前,我市的耕地保有量71.8万公顷,远远超过省里下达的71.2131公顷。但是,由于可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已对占补平衡和耕地保护工作带来影响,我们市耕地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接下来关键要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和坚决打击违法用地。”市国土局耕保科科长王远西告诉记者。
为确保《滁州市利用土地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并不断改善耕地和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我市一方面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基础,组织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做到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明确集体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将划定的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另一方面,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和动态监管。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网络,开展动态巡查。重点对集中连片、优质高产以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天长、全椒等地还聘用了土地信息员和村级土地管理协管员,明确职责定目标,使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取得了良好成效。
我市还注重提升基本农田质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培肥基本农田地力;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在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上,建立了补充耕地项目库,落实补充耕地项目,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紧抓项目实施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超级稻百千万项目万亩示范片全国仅有3个,去年年初,在相关部门的积极争取下,超级稻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落户定远。几个月前,安徽省农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定远县超级稻万亩示范片进行了实测验收,测产结果显示,实现了第一年亩产720公斤预期目标。”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实施期从2014至2016年,实施第一年主要是落实建立超级稻千亩核心示范区和万亩示范片,开展超级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体系攻关和项目培训,确保最终实现万亩片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在市县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超级稻百千万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2014年以来,我市把项目实施作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紧盯国家和省级惠农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涉农项目,切实抓好涉农项目实施。全市以大户和示范片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小麦、水稻、玉米核心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好水稻“双百万”行动、小麦“双四百”工程等,通过项目实施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我市粮食生产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提高农技服务质量。过去一年,全市共组织开展苗情、墒情和病虫情监测56期次,组织召开各类现场会166场次,举办培训班312场次,培训农户19.5万人次,主动发送手机短信8万余条,发放技术资料56.7万余份,稻茬麦三沟配套、普施重施拔节肥、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到位率高。
为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种粮大户生产管理水平,我市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以比单产水平、比技术应用、比示范带动、比种植效益为核心的种粮大户高产竞赛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集中培训提升、结对帮扶指导、开展中期检查、组织观摩学习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我市种粮大户的生产水平,同时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科学田管。从测产情况来看,全市水稻种植大户涌现出一批700公斤以上高产典型,部分高产田块产量超过750公斤。
天长市种粮大户陈叶桃在2013年初一次性流转了1000亩土地,并先后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方面投入了近200万元,用于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在关键农时季节,农委都会有人主动上门进行技术辅导,对大户的服务非常周到。去年,我参加了市里组织的高产攻关竞赛活动,还和其他大户共同参加了观摩培训,收获很大”,陈叶桃说。2014年,他家粮食亩产达到2100斤,年纯收入近90万元。
近两年,我市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种粮大户发展迅猛,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全市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为了继续深化土地经营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规模经营效益,我市大力支持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生产发展,通过大户示范带动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当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其中500亩以上连片流转达到78万亩。全市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和家庭农场达4700多个,成立各类涉农社会化组织2600多个,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开展代耕、代种、代管等农事服务,推动了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有力促进了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构建三大体系 扎实推进“安全粮食”
2014年以来,我市粮食流通工作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线,按照“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总体要求,强力实施“粮安工程”,着力构建三大体系,扎实推进“安全粮食”建设。粮食收购再创历史新高,直接带动农民增收近5亿元。
加强粮油宏观调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全市粮食系统把加强粮食调控体系建设作为粮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质量标准,坚持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双轮驱动,坚持多收粮、收好粮,最大限度掌控粮源,有效保证军需民食,维护了粮食市场稳定。2014年,共收购粮食320万吨,收购量居全省第一。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粮油储备规模并按规定轮换,有效地增强了政府粮食调控能力。建立了90个三级价格测报网络,确定了29个粮油应急供应企业和159个应急供应点。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1至2个堡垒型应急保障骨干企业和10个应急骨干网点,市场预警和应急保供体系已形成。
粮仓数量少、质量差等落后的粮食仓储设施状况,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市粮食的安全储藏。为扭转现状,我市加快构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实施“粮安工程”,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今年,我市按照“新建骨干库、改造中心库、维修收纳库”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争取国家、省危仓老库改造资金1.45亿元,新建、改建仓容60万吨,重点推进滁州、明光、天长、凤阳、定远粮食产业园、仓储物流园项目建设,逐步建设多元一体、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安全绿色储粮技术广泛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双低储粮、粮情测控“四合一”科学储粮新技术率达90%以上。推进第九期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3013个,有效降低农户储粮损失。
粮食稳则天下安。为了保障粮油市场平稳有序,我市还建立健全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体系,推进“法治粮食”建设。通过对粮食流通市场进行多方式、宽领域、全方位的专项检查,全年共组织各类检查498次,检查各类粮食经营户2688户次,处罚96例,有效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以开展“监管能力提升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诚信评价基础工作,增强企业诚信守法意识,规范粮食经营行为,提高粮食行业诚信水平。成功创建1家单位为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至此已有3家单位为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总数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