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民族村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10.07.2014  09:54

滁州市共有19个民族村,分布在7个县(市区),大多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和资源较差。近年来,该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出台文件,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给予扶持,做了大量工作,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民族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一村一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打造亮点,争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11年以来,该市深入推进“四大建设”(特色种植养殖业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少数民族企业建设、少数民族贫困农户脱贫工程建设),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民族乡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个、家庭农场49个,被命名为省、市级“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个;全市共建设种植、养殖基地35个,发展或新增种植、养殖大户50户,被命名为省、市级“少数民族种植业养殖业示范基地”10个;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企业20多家,全国“十二五”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4家(全省18家,我市最多),争取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贴息贷款2200万元;被命名为“安徽省民族企业”9家、“滁州市民族企业”14家;被滁州市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民族乡村发展起到了强劲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全椒县有市级示范社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市级少数民族示范社2个,省级少数民族示范社1个。目前入社社员达800多户,其中少数民族农户300多户,社员出资总额达2000万元。2013年合作社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社员户均获利10000多元。全椒县民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省市民委分别命名为“安徽省少数民族种植养殖业十大示范基地”,2013年被省市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椒县城西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市民委命名为 “滁州市少数民族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被省市民委分别命名为“少数民族种植养殖业示范基地”。凤阳县目前有两个少数民族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滁州特穗米业有限公司,利用梅市民族村传统水稻种植业、鹅鸭养殖业优势,成立合作社,建设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产业发展。

 

大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市、县民委部门积极争取下,全椒县管坝民族村、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中汤民族村、来安县贾龙民族村,被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项目(全省13家)。全椒县管坝民族村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建立特色餐饮一条街。围绕礼庚管坝牛肉品牌,带动了牛肉专卖店、风味食品店、特色小吃部等关联食品的发展。二是建立高产养殖鮰鱼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民族一家亲”帮扶10余户少数民族群众逐步摆脱困难局面。三是建立无公害

粮食生产基地。目前发展专业种植大户20余户,建立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四是建立高效经果林生产基地。目前建立了标准化葡萄园300亩,种植美国加洲白核桃900亩、密桃800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流转大户返聘农民工的形式,每年可为当地农民每人创收1万元以上。定远县中汤民族村培育发展了土鸡养殖项目,占地60多亩,年出栏土鸡10万多只,年产值600多万元,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问题,并带动了周边30多户的土鸡养殖。来安县贾龙民族村沿着中心村外围流转3000亩土地,按照“七园一府”的规划布局,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力招商引资,走以工促农、工商富农之路。 天长市南尖回民村利用与经济发达的扬州市接壤的环境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4家,全村3000人中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近半,二、三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60%以上,201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0元,居全市19个民族村之首。定远中汤回民村引进加工企业2个,其中服帽加工企业年产值400多万元,解决就业120多人,产品远销韩国等地。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2000多万元,解决120多人就业,带动了周边100多户从事花生仁加工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