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工商局念好“三字经” 积极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016年,滁州市工商局紧扣监管职能,定向攻关突破,念好“实、精、准”三字经,全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为滁州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服务“实”:一是扎实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牵头编制《滁州市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目录》,严格执行前置审批事项,动态管理后置审批项目,履行“双告知”工作职责;二是全面实行多证合一。在全省较早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全市共核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313个;三是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简化住所登记手续,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改革,释放住所资源,对处在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中的企业,量身定制支持服务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多低成本发展空间;四是推行简易注销试点。按照主体自愿、简便合规、稳步有序、风险可控的原则,制定出台《滁州市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程序暂行规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工作,破解创业者“退出难”问题;五是率先开展“互联网+”登记模式。积极参与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在全省工商系统率先开展“互联网+”工作模式,共有80项工商业务可在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是全省网上办件项目最多的单位;六是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改造升级小微企业名录库和公示平台,打造服务小微企业优势品牌,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办实事、解难事。2016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150户,同比增长37.5%,进一步释放了制度红利,激发了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履职“精”:一是实行产品升级工程。以本市六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家电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工、硅玻璃产业为重点,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实施梯级培育和滚动申报,推动产品“制造”向“创造”转变、“滁州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升级,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企业;二是全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争取政府主导,深入走访重点商标企业,发掘商标品牌资源,摸底调研商标使用情况,将大批具备条件的优势商标纳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孵化库,实施跟踪指导服务,积极引导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等名标,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3259件、中国驰名商标11件、安徽省著名商标186件、滁州市知名商标28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安徽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5个;三是深化融资助企工程。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通过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商标专用权质押、动产抵押登记、守重企业信用增信融资模式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2016年办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27件,融资2.16亿元,本市商标质押贷款金额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受到省工商局通报表彰;四是做好“守重”诚信企业培育。注重把“守合同重信用”作为打造滁州诚信金名片的关键选项。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守重”企业22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56家,位居全省前列;五是持续推进消费维权。完善消费维权“一会两站”和12315“五进”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乡、协调有序的消费维权网络。及时约谈14家商业服务企业,曝光年度十大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共受理投诉、举报、咨询3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5%以上,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1.4万元。
监管“准”:一是强力推进信用监管。制定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指导性文件,将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机贯通,实现了监管工作的无缝衔接。对未按期公示年报企业3930户、个体工商户3205户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行政许可信息103万条次、行政处罚案件信息1452件、抽检监测86组次全部进行信息公示,走在全市信息公示工作前列;二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全面通过“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确保清单上随机抽查事项全覆盖,逐步实现“一份表格管检查”、“一次抽查、全面体检”;三是持续强化竞争执法。集中整治公用企业突出问题,强化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加大“两节”市场打假力度,强化新型网络传销查处,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加大重点违法广告整治力度。2016年共立案979件,罚没款140余万元,竞争执法工作成效显著,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三;四是完善权力运行监管体系。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廉政风险点清单”3单建设加上“中介服务、公共服务”2项服务清单的改革模式,“3+2”清单管理制度体系框架正在全面确立。同时,及时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原有行政权力161项,2016年调整后减少到149项;五是逐项制定权责监管细则。针对149项行政权责清单,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细则、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使每一项政府权力都有细化可操作的运行规范,实现对市场监管权力事项运行的全过程标准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