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多措共治保护民生“大水缸”
科学规划,强化源头控制。编制《滁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安徽省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中,将西涧湖饮用水源保护区纳入红线范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西涧湖红线区域管控工作。2017年,《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后,市政府印发了《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环保、水利、农业、建设、国土、交通、林业、卫生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饮用水源保护三年行动路线图,拉开新一轮整治序幕。
规范建设,加大综合治理。推进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在拆迁后的南小洼、北大闸区域新建一级保护区护栏2100米。规范设置宣传警示标志标牌,在原有160多块宣传警示标牌的基础上,今年6月份又增设14块。滁州市政府对西涧湖饮用水源地开展了多次综合整治。目前,西涧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农村生活垃圾已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3年在湾塘新村建设日处理能力50吨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2015年建设日处理能力200吨的城郊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3.7公里,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城西村分散居民点建设了小型化粪池。投入6000多万元,拆迁二级保护区对水源有较大影响的居民147户,拆迁面积9800平方米。
多级联动,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周巡查制度和巡查台账。市环保局、西涧湖管理处、市城管执法局每周定期对水源地周边进行环境安全巡查,全面清理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倾倒的城市垃圾、粪便、渣土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等。2016年琅琊区和南谯区进行了畜禽养殖禁养区的划定,将西涧湖水源保护区划为禁养区。2017年以关闭或搬迁禁养区范围内畜禽养殖场为重点,推进西涧湖水源保护区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取缔;对二级保护区内养猪户进行了集中取缔,搬迁规模化及散养奶牛1500多头。目前,《南谯区禁养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案》、《琅琊区禁养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案》均已印发实施。南谯区已明确三大饮用水水源(西涧湖、沙河集、黄栗树)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39家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关闭和15家粪污排放达标治理任务。
加强监测,确保水质安全。建设西涧湖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水源水质。市环保局每月开展一次61项指标例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109项指标全分析监测;第一、二自来水厂取水口均设置有视频监控,进行实时监测管理;自来水公司每周对生活饮用水开展一次9项指标监测,每季度对自来水厂出厂水开展一次36项指标监测;市卫计委每季度采集龙头水样检测34项指标。经检测,西涧湖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以上,满足饮用水源要求。一、二水厂出厂水质、供水末端水质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健全管理,强化应急机制。制定印发《滁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物资、技术和专家储备库,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划定完成装载危险化学品车辆的禁行区域并设置禁令标牌,滁定路危化品禁令标牌设置在世纪大道北关收费站路口。在滁定路交通穿越路段建设防护隔离设施和事故应急处置池,有效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泄漏事故污染饮用水源。沙河集水库上珠龙大桥应急池建设已完成工程设计,月底开工。
拓宽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广泛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六.五”世界环境宣传日,采取设置宣传台、发放宣传册(画)、设置宣传板报、召开新闻发布会和专题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宣传《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通过走访检查、安全会议、短信平台等形式向保护区周边危化企业、危货运输企业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同时将《条例》宣传列入2017年度重点普法目录,开展普法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知法、守法,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源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