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抢占未来制高点

06.01.2017  03:04

2016年以来,滁州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政策体系建设为支撑,突出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进一步聚集资源、优化环境、培育生态,扎实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215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273.8亿元、283.1亿元, 均居全省第3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91件,居全省第6位;到去年底,研发经费占GDP比重1.69%,居全省第7位。

一、围绕政策制定,完善创新引导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将科技创新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对下一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细致部署和明确要求。调整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市政府创新办,统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投入。近年来科技经费年均增长23%,2016年市财政安排科技专项预算263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围绕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争取等,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等5项政策文件。同时,根据科技创新发展需要,谋划制定“1431”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涵盖人才、金融、服务等涉及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即制定1个统揽全局的实施意见;实施4项工程,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招引工程、科技项目推进工程、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实施3大人才行动,引博行动、千人计划招引行动、院士助滁行动;制定1个考核办法。

二、围绕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在研发平台建设上,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康佳第二研发中心启动建设,苏滁智能装备研究院即将建成,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14家。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坚持多措并举,引进知名孵化器建设高端平台、立足在滁高校打造大学生创业平台、激活本地资源组建专业平台,启迪之星、天地汇、源家园、萤火虫等众创空间相继投入运营。目前全市共建成2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8个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3家企业进入首批国家级“星创天地”计划。在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上,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谋划引进专业机构,搭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开展“互联网+技术转移”工作。

三、围绕企业主体,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政策扶持。安排1亿元设立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中小科创企业发展,及时兑现并帮助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及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共为66家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6200万元,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补助4200万元,减免税收5500万元。培育高企。全面摸排高新企业后备企业,建立培育项目库,一对一制定帮扶方案,推动企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40家。申报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和申报科技项目,争取技术指导和经费资助,以项目带动创新能力提升。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申报补助项目68个,申报资金1320.4万元,同比增长21%。申请专利。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企业专利联络员制度,加强核心专利产业化项目实施,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目前,共拥有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8家。1—11月份,共申请发明专利1844件,同比增长38.1%;共获发明专利授权1136件,增长79.9%。

四、围绕人才引进,提升创新能力水平。截止目前,累计引进国内外创新团队13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670名,组建院士工作站10个。出台政策“”人才。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若干意见》、《滁州市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滁州市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等政策,近五年来,推荐8个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申报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扶持资金。加强合作“”人才。政府牵线搭桥,深化产学研合作,征集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寻找专家解决技术问题,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通过项目“”人才。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争取上级各类科技项目,建立健全自身研发机构,促使更多的人才与企业合作项目落到实处。搭建平台“”人才。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引进知识产权代理和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使科技服务平台成为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创新、创业提供高效服务链。创新方式“”人才。继续加大对各类人才创造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奖励力度,让主创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营造环境“”人才。健全人才关爱机制和“一站式”服务体系,落实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政策,使来滁人才安心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