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2015年十大校园新闻事件揭晓

26.01.2016  12:07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2015年,学校党委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紧扣主题,在学习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以专题教育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以学校事业发展检验专题教育成效,扎实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

举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报告会

深入开展“三个专项行动”,坚持立行立改,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帐,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抓好落实。加强制度的修订、宣传和跟踪问效,强化制度的执行,促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保障。坚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了“提升办学理念,深化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拓展办学定位上集思广益,在推进转型发展上凝聚共识,在深化综合改革上统一思想,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上汇聚民智,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理清思路,为实现学校“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阶段性目标打牢思想基础。

科技工作推进年”活动结硕果,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党委行政把加强科技工作作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年初召开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启动“科技工作推进年”活动。全年科技工作进展顺利,共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2项,立项数均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获批国家专利83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市厅级科科学技术奖1项。科研到账经费1602万元。签订产学研合同102项,承担11项滁州市相关部门“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任务。

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协议

获批安徽省热敏性物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该中心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了安徽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产品与应用软件研发中心、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获批滁州市高纯特种气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集成提供平台,形成了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先后与地方部分知名企业共建数字电视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设计实验室、食品研发检验中心等近10个实验室、研究所。

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新增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四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其中工科专业21个,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遴选了第二批6个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应用性品质进一步提升。在全省22次高校党建和高教工作会议上,学校介绍学科专业调整和内涵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调整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获2015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完成2014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新建5个校企合作班,学生参与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比例达42.28%。全年共开通100门网络通识选修课程,立项建设8门省级示范慕课课程,与企业联合开发10门专业特色课程和5门“双师同堂教学”课程。支持和鼓励院(部)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三贴近、三进入”“三个融合”“工学交替、双创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做中学、学中做”“双师同堂教学”“双导师制”“以赛促学”“以演促学”等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评出2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

推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实施“博士化工程”,推进“双百计划”“双证计划”和“青蓝计划”,建设首批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内引外培,充实教师力量。全年引进13名博士学位教师,6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选派17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03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评选91名“双能型”教师,建设17个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柔性引进1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同为安徽省高校二类领军人才)、1名三类领军人才、2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获批22项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

三教师在省教学竞赛中获奖

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首届教师实践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名师论坛”“教学沙龙”以及教学咨询和帮扶等活动,推进师资队伍向应用型深度转变。获批安徽省本科高校理工类教师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培训项目。开展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15名专家入选滁州市百名科技专家,与企业结对助力地方发展;1位教师入选滁州市第七批农业科技特派员;1个团队入选安徽省第八批“115” 产业创新团队,2个团队入选滁州市第三批“221”产业创新团队;新增3个省级教学团队。

提升招生就业质量,创新创业工作取得进展

安徽省内生源质量再度提升,省外生源较为充足。文史类录取分数高出省控线6分,理工类高出省控线4分,投档分排名较2014年均提高了一千余名次。音体美专业省内生源稳定在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新生报到率98.46%。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21%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在滁州,38%在安徽,85%以上在长三角,应用型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学校毕业生薪酬高于同类院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良好。

食品学子创业孵化基地种植草莓

学校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堂、专项创业培训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持续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一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有38项获得国家级立项,114项获得省级立项,136项获得校级立项,总资助金额达60余万元。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1篇,获得专利20项;在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2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4项;荣获首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铜各奖1项、优秀奖2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1项;4名学子获安徽省教育厅“双创之星”及提名奖称号。2015年11月,学校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评选的“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拓展两岸交流与合作,开放办学态势良好

学校主要领导率团访问台湾地区5所高校,巩固提升两岸交流合作基础。第二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暨“皖台物联网中心”成立大会在学校召开,皖台两地22所高校和企业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校与台湾清华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访问学者计划备忘录;与台湾程曦集团深化合作,共建“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发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和产学合作技术研发合同以及在南京技鼎软件公司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先后选派24名教师赴台湾清华大学等台湾地区高校调研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绩效考核、智慧校园建设、专业建设,参加学术研讨、访学和科研合作。选派52名师生赴台湾高校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和短期研修。邀请台湾高校知名教授来校讲学,开展名师课堂活动,研讨专业建设,指导学科竞赛等。

与台湾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

学校交流与合作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拓展,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签署交换生协议,与马来西亚城市理工大学签署“6+7课程”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项目协议。校领导先后赴英国、德国、俄罗斯访问,30余名师生赴美游学。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国际音乐学院等学校的20余位教授、钢琴演奏家及青年学生来校交流。

制定《滁州学院章程》,依法治校坚实推进

为推进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促进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学校顺利完成《滁州学院章程》制定,依法治校迈出了坚实一步。《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是学校今后发展的指南和宣言。《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还以制定《滁州学院章程》为契机,修改了校徽,更好地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和学校《章程》,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制定了《滁州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健全了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规定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学术机构,是教授治学的学术组织,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工资,综合改革有力推进

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制定《加快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综合改革方案》,启动综合改革,以解决制约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方案》明确了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注重评价、循序渐进、科学民主的基本原则,以评价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综合改革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合力,激发和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各单位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财力、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益。

校领导与二级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上半年,学校正式实施了目标管理和绩效工资,向二级单位下达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书,建立与质量、效率、责任、分配相一致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绩效工资与二级单位目标任务和教职工岗位工作完成情况挂钩,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深度变革。

蝉联“全国文明单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巩固提升文明创建工作,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膺第十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获批“安徽省首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开展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和经典诵读,开展争做“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文明新风户”“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军事国防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培育“一院一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传承国家非遗凤阳花鼓的实践与探索》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学教育作品《古诗词联唱表演》获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为龙头,开展系列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在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27项,其中国家级74项。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单位”称号,花鼓艺术团荣获“全国优秀团队”称号。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10个项目获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

学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

推进校园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校通过信息化引领和改造传统专业,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多次在省内外交流基于MOOCs课程的教学改革经验;试运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升级教务系统,启用信息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成图书馆门禁系统、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建设车辆出入门禁系统和能源监管平台;一卡通系统与自助文印、快递中心、洗浴中心等对接;改造有线网络,开通IPv6,正式接入下一代网络;施工建设办公教学区域的无线网络工程,为各类移动应用的开展提供支撑。

知行桥连接会峰校区东西两区,成为学校新的风景

加强山水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实施山崖宕口、荒坡覆绿工程,增加绿化面积约3万平方米,种植苗木约7000株。在滁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明德桥、知行桥下穿西涧路,方便了交通,保障了师生安全,成为学校新的风景。继续推进“空调进校园”民生工程,继学生宿舍后,在阶梯教室、图书馆自修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安装空调,利用节能技术实现学生洗浴进公寓,师生学习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加大教学实验用房建设改造力度,新增实验室4100平方米。完成41项共计3690.5万元的政府采购计划任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 3.1亿元,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郑晓华 特约通讯员: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