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南谯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侧记
加强阵地建设做到活动有保障
该区图书馆面积3200平方米;将文化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中心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建设集群众文化活动、妇女儿童活动、老年人培训、科普教育、青少年培训于一体的4148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一级标准,设计和建设水准全省领先。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744.5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全区8个镇、1个社管中心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均为独立设置,配备专职管理员,图书、电脑、乐器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经省厅实地验收,获评一级站3个、三级站6个,现有2个也已达到一级站标准。全区88个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同时,创新农家书屋管理模式,与区残联合作,每个农家书屋交由一名残疾人进行日常管理,确保正常开放,此举在全市推广。
三级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化
腰铺镇文化馆长贲明广讲述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数家珍:利用传统庙会组织演出队伍演出河蚌灯、龙灯、广场舞等,扩大了商贸流通。乌衣镇文化馆长袁正英说,每年重阳节都开展敬老活动,创建了寿星馆,为90岁以上的老人上门祝寿,营造了孝老文化氛围。黄玉才说,现有23支演出队伍、1115人参加文化调演,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社区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催生了夕阳红艺术团、龙蟠社管中心健身队、乌衣锦绣湖广场舞队等20多个社区艺术团体。他们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在广场、街头、乡村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成为一只编外的文艺宣传队、轻骑兵。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以水上大舞台、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依托,在前年76场文化活动基础上,去年继续举办近百场文化演出,不断提升“文化大舞台·大家一起来”新城文化品牌,走出一条以文化活动集聚新城人气的新路。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打造富有特色的乡镇文化活动品牌,培树了章广春晚、大柳民乐队、腰铺二郎庙会等乡镇文化活动品牌。以村(社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为依托,确保群众每月看到一场电影、每年看到两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全区绝大多数中小学成立了文艺兴趣小组,涌现出校园文化艺术团体47个,实验小学被授予“安徽省艺术特色学校”。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开辟专门的少儿文化场所,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组建青少年舞蹈队伍,开办青少年航模兴趣班,全区2000多名青少年参加学习培训。
注重持续投入做到经费有保障
将文化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全区人均文化事业费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自2011年起,设立200万元/年的文化强区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人才培训、文化活动开展、基层文化项目扶持等。自2014年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近几年来,共计投入3亿多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设施建设,其中投入1.5亿元建设双洪生态文化公园、山水美术馆、文化展览中心、水上演艺大舞台,投入1300万元建设区文化馆,投入1150万元建设区图书馆,投入2680多万元建设乡镇、村(社区)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区财政保障文化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到位,近三年累计配套1300多万元。引进社会力量办文化,与滁州大舞台演艺公司合作,通过设施与服务置换的方法,争取社会爱心人士赞助,实现了文化活动常态化、正规化、品牌化,仅2013年全年在水上大舞台举办文化活动76场,观众逾百万。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辅导员、文化骨干、文物保护志愿者,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确保每年投入不少于2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