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村庄藏溶洞 景象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

12.06.2014  12:23

  溶洞入口令人豁然开朗。徐维宁 摄

  在怀集桥头镇桃源村这个封闭小盆地中,村民主要依靠一段400多米长的溶洞与外界沟通,穿洞而入、村庄景象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几乎完全一致,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桃花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笔下的景象,在这里惊人地巧合着。

  这里又是著名的“长寿村”,外嫁女孔英以124岁高龄获“中国长寿王后”称号,年过百岁的孪生兄弟也曾引起世人惊叹。

  21世纪以来,随着观光旅游和洞穴旅游的兴起,每年约20万的游客让这个清净的“桃花源”经历了一段热闹的时光,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然而近几年在观光旅游转为体验旅游的大背景下,游客的人数慢慢减少。下一步如何规划桃源村旅游,平衡发展与村民利益,仍然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小村庄洞穿的历史

  这个封闭的小村庄除了通往外面世界的观音洞外,历史上曾有至少2条山路出入。随着通行条件改善,山路鲜有人走,村民如今多从观音洞中穿行

  千年来人们从未断绝过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追寻。古时有文人骚客相约共寻桃花源,到现代以桃花源命名的游戏、街道、村庄更是数不胜数。国内以桃花源命名之处,也许再难找出一个像怀集桃源村这样符合原著所描写风光的地方。

  从桥头镇出发,向东约行1公里,就能看到一座高数百米、黝黑险峻的山岩,岩壁上树木葱翠,云雾缭绕。山岩下观音河从溶洞中流出,河旁有条宽约2米的水泥路通向洞内,溶洞的石壁上刻着“溯溪寻源”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桃源村的入口观音洞。

  刚入洞中,水泥路突然变窄,从一处仅能通过2人的石缝中通过后,道路又宽敞了起来。走入洞中一百多米,只能依靠洞内装设的照明系统通行,复走数十步,洞中开阔了起来,洞腹足有两三个篮球场大。

  从一滴带有矿物质的水开始,历经亿万年时光,钟乳石在这里缓慢生长。洞中怪石嶙峋、奇石千姿,有“观音坐莲”、“千年冰床”等各类奇观,有“地下画廊”和“佛地洞天”的称誉。与其他一些溶洞不一样的是,这个溶洞顶部平坦无比,如人工雕琢一般。

  经过洞中两座小桥,继续前行,终于得见出口处天光。路旁修竹清翠,鸟语虫鸣。穿过竹林,桃源村所在的山间盆地突然如画卷一样展现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山岩耸立。

  “这里以前叫黑岩村,溶洞的名字叫黑岩洞。后改名为红岩,旅游开发后最终定名为桃源村、观音洞。”70岁的孔庆妙祖辈生活在此,对于村庄历史如数家珍。“洞中原来是没有路的,原来要靠火把、撑竹筏从河流出入。”

  82岁的梁开枝还记得1972年在人民公社的号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经过数月劳动,用人力在黑岩洞中硬是挖出了一条道路。“那个时候村子和洞都改名为‘红岩’”。孔庆妙说,村民们开始了举火把步行穿洞的历史。

  “那个时候都不敢一个人走的,洞里太黑了。”梁开枝的儿子梁定信回忆起少年时候上学的经历,“洞里还有好多蝙蝠,上学都是举着火把,结伴而行。”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彻底与世隔绝,现实中的桃源村虽然被山岩包围,但村民通过各种方式与外界一直紧密联系,从未故步自封。

  与外界宣传的仅有洞中一条路与外界相连不同,桃源村历史上至少有2条山路可通外界,2011年一条向北绕行新宁、新兴小学至桥头圩镇道路彻底结束了桃源村不通车的历史。

  在梁开枝的记忆里,1972年以前村民大多翻山前往外界,山间仍有祖辈修建的石阶小路,这些山间小路如今已鲜有人至,“从洞中走缩短了一半以上的距离”。每天都有两三百村民从洞中往来,读书、工作、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