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地方法规保护你
24.02.2015 02:38
本文来源: 林业厅
自治区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黄永说,《条例》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无疑将彻底扭转湿地资源被蚕食和破坏的严峻局面。广西的湿地保护有法可依了,保护工作将翻开历史性一页。
湿地面积锐减
法治人心所向
位于临桂县的会仙喀斯特湿地在广西极具代表性。冬季,河堤上枫杨、旱柳、乌桕等已经落叶,水草细长的叶子随行船泛波前后摇曳。
撑船的王老汉说,他小时候,河沟、湖泊和水塘长着大片芦苇。当年在冬季农闲时,村民习惯采伐芦苇,用船运回作柴火。现在芦苇很少了,河道两边汊道很多,其中有的是池塘出入水口,农民在池塘里养鱼。
一条宽大的河道直向南行,河岸草木葱茏,这是著名的古桂柳运河。行船约40分钟来到一座高10多米的小山,顺着新修的步道走到山顶,整个湿地公园几乎尽收眼底。农田、沼泽、河流、湖泊、库塘交错分布,洲滩众多。蓝天白云下,湖中波光荡漾。不知名的鸟雀,从绿树和碧水中飞过。
会仙湿地为罕见的岩溶湖泊,保存着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野生稻原生种。它是广西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天然湖泊面积最大、最有研究价值、保护价值极高的典型湿地。然而,会仙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史载湿地面积最大时达到65平方公里,建国初期缩减到25平方公里,仍有20多个湖塘。后来湿地周围人口连年剧增,还搞过“围湖造田”“围湖造塘”,加上从湖塘取水灌溉,湿地面积进一步萎缩,现在仅留存睦洞湖、冯家湖及分水塘,总面积已不足6平方公里。
据介绍,湿地面积大幅减少,会仙并不是个案。近10年来,全区自然湿地面积呈加快减少趋势,已从2000年的56.75万公顷减少到2011年的43.97万公顷,11年间净减12.78万公顷,年均减少1.16万公顷。
广西湿地有滨海、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五大类型,大多处于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上。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58种。湿地水资源丰富,发挥着蓄水调洪、净化污染、调节气候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黄永感慨地说,广西湿地保护任务日益艰巨,《条例》颁布实施人心所向啊!
广西一家大型旅游公司前几年到会仙湿地考察,对是否投资犹豫不决。2014年12月31日,《条例》颁布实施的前一天,公司与会仙湿地公园签订合作开发协议,计划3年内投入10多亿元,其中2015年投入6亿元。
投资方一位高管说,《条例》出台,合理利用湿地受到法律保护,投入不会“打水漂”。
终结“九龙治水”
执法不再“尴尬”
《条例》颁布前,湿地由水利、国土、水产、交通等多个部门混合管理,有如“九龙治水”,而保护效率却很低。
去年底,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部分区域,发生红树林成片死现象。在湿地公园银滩冯家江桥附近,死去的红树林已被连根拔起,新补植的树苗在潮汐中歪歪斜斜尚未立稳,鸭子成群地在红树林中穿梭觅食。
公园管理处主任李惠强告诉记者,红树林死亡面积有20-30亩,过量放养海鸭是主要原因。一般而言,每亩红树林承载海鸭放养量为8只,现在达到100只以上,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量。高密度放养海鸭,消耗了大量招潮蟹等团水虱天敌,导致团水虱繁殖爆发,使红树林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公园不是执法主体,既没有执法权,也没有执法依据;而对取缔海鸭放养,之前有执法权的部门之间意见却难统一,最后由城市管理执法大队以“无证养殖”和“违章用海”为由,清除了乱搭盖的鸭棚。
类似的尴尬在会仙湿地公园也发生过。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邓志强说,过去,湿地公园内的湖泊、运河、古建筑、农田等,执法权分属于水利、交通、文物和国土等部门。如河道内毒鱼炸鱼,要向水利局申请执法;围湖造田造塘,又要向国土局申请执法;毁坏古桂柳运河的建筑,则须向文物局申请法。直接管理湿地的林业部门,反而对违法行为束手无策。
据了解,我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滞后,全区列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等保护的面积共有9.9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仅达13.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保护率43.5%的水平。
“《条例》颁布后,许多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黄永说,县级湿地主管部门可在法定权限内,委托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条件的湿地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也就是说,县级以上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等管理机构,今后可通过委托具备行政执法职能,不用再向其它部门申请执法。
《条例》还解决了多年来湿地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湿地保护和建设的经费来源,《条例》明确规定将湿地保护经费和湿地生态补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因湿地生态建设需要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政府将给予补偿。
黑水河看模式
好生态需呵护
《条例》规定,对湿地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建立湿地名录,按照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性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现有湿地。目前,全区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12个、湿地公园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6个。
2014年底,记者到访刚成立的大新县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黑水河发源于靖西县,流经大新县64公里。河谷清幽深邃,翠峰夹岸,古木参天,倒映在河水中色蓝如黛。
湿地公园核心区位于大新县雷平镇安平村,河道属于喀斯特地型,河宽约20米,浅水区可见河底沙石,深水区20多米竹竿探不到底。龙碧滩由于河流落差大形成小瀑布,清澈水流从绿林、石缝间喷涌而出。多年流水冲刷,河中礁石形态各异,上面长满苦草、菰、香蒲、水葱、菖蒲等水性植物,有的就像从水下长出,刺穿水流挺立在河面上。
黑水河两岸植被保护得很好,除了常见的竹林、榕树和荔枝树,还有楣白、野生蕃桃、木棉和桄榔树,许多树上爬满藤蔓。由于沙石长年沉淀,河中形成多个岛屿;岛上树林茂密,杂灌成丛,藤蔓横生。最大的岛屿叫婆黄岛,面积10公顷。
黑水河湿地动物资源丰富,水中野鸭戏水,河面白鹭飞舞。据统计,黑水河有脊椎动物5类263种,其中鸟类42科139种,河流上游的山上还有黑叶猴。野生维管束植物有74科253种,其中230种为石灰岩地区的专性特有种。
县林业局干部赵红妮介绍,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西北起下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至大新县界,包括黑水河河道、岸滩、州岛和两岸部分石灰岩山峰,河长38公里,面积693公顷,其中湿地449.6公顷,湿地率为65%。
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恢复重建、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务五个功能区,其中生态保育区占主体,面积多达524公顷,包括黑水河规划区的大部分河道、岛屿、河岸洲滩及那岸村两侧山峰,通过植被、水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等措施,保护现有的水源涵养林、自然水系及湿地生态系统。
恢复重建区面积20公顷,位于雷平镇上利村上利屯和新立村下山屯附近的岛屿和水域,实施“退田还湿”“退养还湿”等生态恢复措施。科普宣教区位于弄在村附近的河岸和山地,面积38公顷,规划建设湿地景观体验栈道、湿地鸟类探索步道及湿地植物认知步道等,展现湿地公园鸟类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特有景观。合理利用区位于安平村附近,面积104公顷,主要开展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等为主的生态旅游活动。管理服务区面积7公顷,主要建设公园管理机构、游客中心、入口设施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记者 谢彩文 通讯员 甘剑伟 张雷 实习生 陆桂蓉)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4.02.2015 02:38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