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基础研究实现“四个明显增长”
近年来,湖北基础研究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指标在国内保持前列,在若干科技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并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创新源泉,在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凝聚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础研究投入明显增长
省级基础研究经费快速增长,在省科技总投入有限的条件下,2011-2015年连续四年增加省自然科学基金投入预算,从2500万增加至4640万,增幅达85.6%。大幅增加对35岁以下青年博士后备人才的支持幅度。2013年湖北新增设青年基金项目,2015年对青年博士支持已占面上项目的50%。大幅提高对省杰青和省创新群体的支持强度,2015年经费支持强度分别增长100%、200%。
二、科技创新平台明显增长
知识创新研究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条件。“十二五”时期,湖北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数量呈快速发展态势,质量实现较大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位居前列。“十二五”期间湖北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6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57个。
截止目前,湖北共有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703个。其中,重点实验室166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1个,校企共建企业研发中心16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在全国排名第4,仅次于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在湖北已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2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其中两家重点实验室连续3次评估优秀。
此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验收,“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获批。这类项目落地湖北,为湖北基础研究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科技人才数量明显增长
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需要。在国家和省各类基础研究计划支持下,目前湖北已拥有一支以部属高校和公立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基础研究队伍。截至2014年,湖北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量为38.8万人,其中R&D人员21.8万人,高校R&D人员共76371人,位居中部六省第一。在鄂两院院士71名,“973”首席科学家78人次,国家杰青175名,入选千人计划人员22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148人,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明显。如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位院士带领下,先后培养了2名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7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973首席科学家等一大批优秀人才,2014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近三年,湖北获得各类国家基础研究计划经费超过10亿元,新增“973”首席科学家32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68项,经费36.5亿元万元。
四、科技成果产出明显增长
科研论文是基础研究成果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十二五”期间,湖北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表国内科研论文数量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83533篇上升到2014年的93590篇;发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国际论文9916篇,在全国名列第六。发表论文不仅数量增加,论文质量也明显提高。如依托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建设的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研究中分离出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毒株(SARS-like CoV),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这一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
发明专利是基础研究又一主要表现形式,是衡量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2014年,湖北省专利申请总量逾26万件,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其中发明专利79167件,占申请量的39.5%;专利授权总量为1292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620件,占授权量的15.2%。2010年-2015年,湖北省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03项,其中湖北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人)的获奖项目连续5年在全国排位第4。
如依托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建设的光纤通信技术与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国内首个单光源3.2Tb/s 2087公里标准单模光纤超长距离实时光传输系统实验。该实验系统最远传输距离可达3600公里,使用一个光源(激光器)可在一对光纤上实现1.14亿人同时在线通话,该项技术为业界领先水平,被两院院士评为2014年十大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