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变“港城”: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枢纽

30.09.2014  20:12

  一直以来,被称为“钢城”的马鞍山,依靠其丰富的铁矿资源远近闻名。2011年8月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的长江港口岸线达37.16公里,自南向北穿城而过的长江水,为马鞍山托起了港城新梦。

   江海联运中心托起“港城”新梦

  在长江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之前,作为矿业城市的马鞍山就已提前谋划,提出了“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港口物流基地”的发展战略。

  “安徽东大门,皖江第一港”,马鞍山不仅是全国内河的主要港口,同时也是安徽及中西部水路连接长三角、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门户。据统计,马鞍山拥有长江及支流港口岸线合计66.06公里,目前已经利用15.98公里,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黄金水道岸线没有利用。另外,马鞍山港辖长江一级航道36.2公里,常年维护水深9米以上,2万吨级江海轮可常年到港。

  根据最新修订的《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规划》披露,该市将依托长江两岸岸线和港口优势,以郑蒲港区和中心港区为核心、以保税物流园区和集装箱运输为载体,构建集货物集聚、装卸、仓储、加工增值、口岸、保税、转运、信息、供应链、配送、融资等于一身的枢纽平台;并利用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皖江经济带汇合之地的区位优势,正在建设和谋划一大批涉及港口码头、航道、公路、铁路、水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郑蒲港一期10月开埠

   安徽“北仑港”十月开埠试运营

  2011年,马鞍山在和县境内的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两年多来,新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新区发展定位不及仅要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要把郑蒲港打造成安徽的“北仑港”。

  郑蒲港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长江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港项目。2012年1月,郑蒲港开工建设,与之配套的“八大工程”(信息、畅通、通关、要素、引智、合作、升级、转型等工程)应时推出,目前正在加快实施。

  在港口一期项目中,港口码头占用长江岸线453米,泊位总长433米。水工结构坚固靠泊2万吨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220万吨。截至目前,郑蒲港工程水域主体结构已经建成。三个兼靠2万吨级船舶码头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将于今年10月开航运营。在二期工程方面,设计年通过能力为9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为60万标箱。项目投资估算为19.28亿元。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开展。

  马鞍山长江大桥

   安徽第二个保税区呼之欲出

  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我省在合肥市设立了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合肥市新站区建设。而安徽第二个保税区有可能就在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内建成。如果说,郑蒲港新区是安徽省“通江达海”的新起点,那么,综合保税区则是安徽通往世界的门户。

  据悉,今年5月份,有关申请皖江保税区的申请已经获得省里批复。5月19日,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相关申请,该申请将由12个部门进行联合审批。目前,已经批转到国家海关总署,将由其做前期的调查和考核。

  马鞍山是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枢纽。一旦马鞍山综合保税区获批,将成为我省的第二个综合保税区。据了解,目前长江经济带覆盖的省份中,武汉、南京、苏州和南通等市已经有综合保税区,而拟建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有望成为我省“八百里皖江”上的首个保税区。在综合保税区内,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如果货物不进入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不征收关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符合规定的货物可实行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如马鞍山综合保税区申报成功,将极大促进通关贸易便利化,能为企业极大地节约生产、制造、物流成本等。

  马鞍山港

   “到马即海”打通黄金水道

  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在带动沿江地区发展的同时,马鞍山市也将积极扩大港口经济腹地,打造“到马即海”新格局。

  今后,通过北沿江铁路+郑浦港+上海港合作,马鞍山“江海联运、到马即海”的蓝图即可成为现实。目前,北沿江高速正在建设,北沿江铁路、慈湖公铁大桥、九华路过江隧道、合沪二通道等一批集疏运道路正在全力推进,郑浦港新区也将与上港集团进行合作。届时,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内陆外向型工业货物都可从这里直接起程驶向世界各地。此外,马鞍山还将逐步发展港口中转功能,不断强化马鞍山的港口枢纽功能地位,实施“无水港”战略。今后,马鞍山港大门还将延伸至合肥和皖北地区,变“在家等货”为“上门接货”,让经济快捷的全程物流覆盖非沿江城市。

  长江具有内河航运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两岸人民更多的人文情怀。马鞍山将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游轮经济,建设游轮码头,为快节奏的今天打造一个体验“慢生活”的独特方式,让人们怀抱自然,真正感受那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别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