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渔民搬新家 现代船夫过上岸居生活
渔民正在织补网具
渔民在新家贴春联。
捕鱼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渔民则是一个在水上生活、以船为家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每天伴随他们的不是电脑、手机,而是滔滔的江水,漂泊的船只。2月10日,得益于“渔民上岸”工程,天长市近200渔民拿到自己的钥匙,住进自己的新楼房,即将开始新的生活。截止到目前,天长市主要以分散安置、入住保障房、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安置渔户,已基本完成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岸912户。
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
据滁州市农业部门前期初步摸排,滁州市目前共有以船为家的渔民4200户、19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明光、全椒、天长等地。渔民们陆上没地、地上没房、手里没钱、文化偏低,吃喝拉撒全在船上,以船为家,居无定所,不仅生命安全无法保障,购物、就医、上学等也非常不便。
几十年光景,河水由清变浊,又由浊变清,鱼也少了,每年还有几个月的禁渔期。这些与身居闹市的人并无太大关系,但对于世世代代“靠水吃水”的渔民来说,这样的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举足轻重。“不少渔民都上岸了,有的种地,有的打工,有的继续漂在河上。”渔民告诉记者,孩子们也不想像父辈一样再靠打鱼为生,同样父母也希望儿女们能改变渔民这个身份。
今年58岁的老人朱友兰已经在船上打了几十年的鱼,每逢刮风下雨是她最担心的时候,不仅手脚冻得冰凉,船里还摇摇晃晃,而且漏雨。在此次分房中,朱友兰和老伴一起分到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这是我省首批集中入住的渔民安置房。“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渔船上,我自己也在渔船上生活了50多年,冬冷夏热,条件很艰苦,卫生和医疗也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从来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朱友兰高兴地说,以后可以到附近厂里打些零工,邻居们都认识,还可以互相串串门呢。
就近入学孩子上学了有保障
“岁暮年初,渔民上岸之后,实现了居者有其屋,随着渔民孩子的长大,教育问题也成了目前的头等大事。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根据就近原则安排‘上岸渔民’子女在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享受幼儿资助政策;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渔民子女,全部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市渔民上岸安居工程领导组办公室主任陈殿祥介绍说,市教育局按照优惠政策,已对涉及幼儿教育36人、小学教育155人、初中教育119人、高中教育60人,就近安排学校入学,并和公安部门一起进行渔民新户籍登记。
今年38岁的张治美从小就生活在船上,几年前他们夫妻俩人为了孩子上学就开始在旁边岸上租房子,她告诉记者,虽然“水陆两栖”的生活很麻烦,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第一在岸上建房成本较高,对于靠打渔为生的我们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第二,岸上没有土地建房。一想到不用租房子了,又要马上搬进新家了,就感到特别开心。
渔民进企业收入翻一番
随着“渔民上岸”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渔民即将结束他们的渔民生活,新的就业也成了最现实问题。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天长市各个乡镇里的乡镇企业较多,平常就近打工的机会也多。除了原有的乡镇企业,天长市还积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些企业,助力解决渔民上岸的就业问题。为了帮助渔民顺利就业,天长市还积极推进渔民的后续帮扶工作,帮助渔民转产转业,统筹上岸渔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使渔民在“安居”的基础上,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乐业”,过去一年捕鱼收入两万元,如今一年可以挣近4万元。
此外,天长市卫生局对全市912户渔民3267人全部进行新农合参保登记,组织血防站和医院为渔民免费体检。体检查出了原发性高血压病104人、肺部肿瘤1人、肺结核疑似1人、血吸虫病血清学阳性6人,医务人员分别进行了适当治疗,并对所有体检的渔民建立了健康体检档案。市民政局也完成了160户渔民291人的农村和城市低保待遇审批……对天长市的渔民来说,活了半辈子,如今终于有了真正的家,生活有了保障,这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徐晓景 朱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