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淮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发展 倾力打造“舌尖上的淮南”

10.10.2015  17:26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淮南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淮南继煤、电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淮南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发展 倾力打造“舌尖上的淮南

八公山豆腐、白蓝牛肉汤、益益乳业、马店糯米、潘集酥瓜、惠邦食品——在近日召开的2015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淮南参展的众多名优绿色农产品成了省城市民争相抢购的“紧俏货”。

      “目前我们白蓝集团的牛肉汤方便制品已销售到了省内48个县市及北京、南京、无锡、徐州等外省市,甚至荷兰、美国的客商也打来了订单。”在白蓝集团,副总经理余龙梅一边忙着组织工作人员销售牛肉汤,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在白蓝集团的带动影响下,我们淮南市的牛肉汤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牛肉汤标准化、工业化生产企业有8家,牛肉汤产业的年产值已达到了10亿元。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地处南北分界线的淮南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许多到过淮南的外地人纷纷感叹:“在淮南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2015年上半年淮南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年底有望实现150亿元。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淮南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高成长性产业。

      截至2014年底,淮南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1家,益益乳业、宏宇粮贸、日福面粉、王郢米厂、永丰面业、阳春白雪面业、永新工贸、友谊粮食加工、龙泰面粉、惠邦食品、泰华米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亿元以上。

      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了凤台粮食加工园区、潘集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大通农产品加工园区、毛集实验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八公山——谢家集豆制品加工物流产业集群等五大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日益呈现出集群化、区域化发展态势。

      全市龙头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市“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5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55个、有机农产品8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90个。今年7月,八公山豆腐、马店糯米、潘集酥瓜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

      围绕水稻、小麦、畜禽、水产、豆制品、蔬菜和食用菌等七大主导产业,淮南市形成了沿淮淮北10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10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优质糯稻基地,沿淮和山南特色蔬菜基地,沿高塘湖、焦岗湖、瓦埠湖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潘集、毛集、凤台商品猪生产基地,田家庵、潘集、大通家禽生产基地,大通区万头奶牛生产基地,沿淮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和淮南农场、潘集高皇镇食用菌生产等基地。从2013年起,淮南市还大力开展特色精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已建成20个,面积3万亩。

      一组组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仿佛一串串优美的音符,奏响着淮南人民丰衣足食的欢歌。

记者在淮南市农委采访时了解到,市委、市政府把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务来抓,全市以实施农业产业化“521”转型倍增计划为抓手,以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为重点,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淮南继煤、电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淮南市农委相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说,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市五大高成长性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极大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当前,淮南市不少农产品已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据了解,淮南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总体要求,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品牌绿色化和企业集群化,全面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力争到“十三五”末,淮南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300家,1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1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350亿元,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40万户,把淮南打造成为皖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作者: 张磊 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