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祁延侠:从无声到有声世界书写诗意的人生
编者按:因为她发音尚不清晰,从2月7日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海孜村第一次采访她至3月9日,记者与其大都通过微信的方式交流。一个月来,记者对她是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佩服。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7岁那年,祁延侠突然双耳失聪。30多年来,她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努力提高着自己在文学和美术方面的造诣,用“祁雪林”的笔名,在多个报刊和诗集发表着原创作品。
七岁失聪
“鱼鳔里的气少了,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这个道理,启发人们发明了潜水艇……”
“失去听力之前,上的最后一堂课是语文,第十课,《鱼和潜水艇》。”2月7日,记者第一次前来采访时,祁延侠告诉记者。
祁延侠,1975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5岁那年,因母亲的工作调动至海孜粮站,他们举家搬迁至同属全国重要煤矿基地的安徽省淮北市。
她清楚地记得,7岁那年,读二年级时,她突然眼前一黑,趴在了课桌上。老师和同学们赶紧通知家长,把她送去了医院。之后,昏睡了两天两夜的她保住了性命,却因高烧引发心肌炎加上药物中毒,两只耳朵都失去了听力。
“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也很好。五六岁时就说过,以后要出国留学。”时隔三十多年,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祁延侠的母亲、85岁的徐庆荣依然满脸的惋惜。她始终认为,如果不是突遭这个打击,祁延侠一定大有前程。
“读”拼音
对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孩子来说,再也无法用听觉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那时尚且年幼,祁延侠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每天浑浑噩噩,在家里闭门不出,一坐就是一整天。
“你还小,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学习是肯定不行的。”有一天,一位她就读学校的老师找了过来,连写带比划,教会了她这个道理。
虽然祁延侠已记不清楚这位老师的姓名,可这句话如醍醐灌顶,今后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别人一遍就能记得住,她要记上几十遍;别人学会了英语音标,她还要注明拼音,一遍遍的在心里默念……第二天,祁延侠就返回了课堂,按照记忆里的拼音,继续求学、识字。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坚持,她顺利读完了小学,以超过大部分同学的成绩考入海孜中学。
1994年,祁延侠从海孜中学毕业。没过多久,她成为海孜粮站的一名职工。
苦练诗与画
故土重归,青山绿水依旧在
茅屋柴门儿时事,人不见
动离忧,心淡凉
思随流水去茫茫,哪堪追
——摘自《故土重归》之二
上学时,祁延侠家附近住着一位喜爱绘画的老师。这位老师不仅自己勤学苦练,还非常乐于因材施教,免费教了祁延侠多年的绘画。一来二去的,帮助其打下了良好的功底。
老师说,好画需要配好字,配好诗。
为此,祁延侠苦练毛笔字,翻起了唐诗宋词。在诗歌的海洋里翱翔,她找到了快乐的自己。
她用“祁雪林”笔名,将这首《故土重归》发表在阔别已久的故乡,2016年10月25日的《双鸭山日报》。
我能“听”得到
这些年,祁延侠结婚生子,将孩子培养至大学毕业,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一直在始终坚持。
比如对生活和诗歌的热爱。
她的住处,摆满了文房四宝和各类书籍。房前屋后,种满了梅兰竹菊,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2016年底,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植入了人工耳蜗。时隔30多年后,她再次能够用听觉,感受到美好的世界。
经过一年多的专业训练,她的发音也趋近于常人。而她越来越多的作品,近年来陆续发表在《淮北日报》等各类报刊和诗集。
“《淮北日报》编辑部副主任、副刊版编辑程文,濉溪县文联王明文等好多老师经常给我指点,让我学习到很多,帮助我成长。”祁延侠说,这些年,得到这么多的帮助,让她始终心怀感恩。
这个充满着各类声音的世界,这些年她一直在用心感受,她能“听”得到。
她说,她的愿望,是写出更多优美的诗篇,感染更多希望走出磨难和困境的人。为此,她会继续勤学苦练,在有声的世界里,继续书写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