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19.01.2016  09:40

近年来,淮北市强化市级统筹,优化配置,不断探索、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

建设职教园区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引擎。2012年9月,淮北市启动市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园区占地面积2299亩,总规划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2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满足6至8万名学生培养培训,并计划建成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2014年秋,园区正式投入使用。

同时,为优化资源配置,淮北市打破隶属关系、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等体制障碍,合并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市二职高和淮北艺校,成立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淮北市中职学校数量压缩,校均规模增长,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此前,淮北市已先后组建机电职教集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在此基础上,淮北市全面深化改革职业教育办学、培养、教学、运行和评价模式,重点抓好特色专业(群)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轻工贸易、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食品)、新型材料七大类品牌专业集群。

劳模进校园授艺

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淮北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很给力。

2013年起,淮北市大力推进“双挂”工程,职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师来校兼职任教。通过“双挂”,选派教师掌握专业岗位基本技能,通过考核获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选派的技术人员帮助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指导院校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进一步提升。

淮北市还积极开展全国劳模进校园活动,其间,教育部门组建的职教名师工作室和劳模讲堂、工作室互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多方合力下,淮北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双师型”教师比例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淮北市成功申报省级中职教育精品课程23门,中职学校先后有30多位教师在省级以上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136人次在全省中职学校“三优”竞赛活动中获奖。

与此同时,淮北市加快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弹性学制,让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全面对接。而市、县(区)、校三级技能竞赛制度,不断强化着学生的实践能力。

双翼为学生护航

完善的资助政策、健全的就业保障,成为职校学生求学、就业的双翼,为他们保驾护航。

上职业学校,免学费还有补助。目前,中职教育对公办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2015年,该标准由原先的1500元提高至2000元。2011年开始,淮北市新增职业教育技能资助项目,资助具有淮北市正式户籍并就读于淮北市职业院校取得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元,资助期3年。

淮北市各中职学校还在开学时,从学校事业收入中按5%比例计提,作为资助贫困生的专项经费,用于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等,让学生安心学习。

在就业保障上,淮北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现了毕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直接对接。依托集团化办学,组建了多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实施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促进大型企业、行业、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对学生来说,入校就等于有了工作,且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如今,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方芳 特约通讯员: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