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精心绘制未来五年教育蓝图

22.10.2015  10:48

近日,淮北市教育局公布《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淮北淮北市教育局实施方案》《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淮北淮北市教育局实施方案》,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目标任务,以不断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到2020年,淮北教育会怎样?

基础教育:探索学区化管理模式

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发展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通过奖补政策实施,引导更多具备办园资格和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基本的、有质量的普惠性服务,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探索学区化管理有效模式,实施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城市内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促进学区内各成员学校在德育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加大城市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足教学设备,通过教师交流轮岗等重要举措,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同时,实现农村边远地区以及以乡镇、矿区所在地为中心的区域内教育相对均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均衡教育及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到2018年,城市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在市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实现基础教育高水平、高层次均衡发展。

鼓励探索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不同投资、不同举办主体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大幅提升公共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关爱随迁子女、留守儿童

制定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政策,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实现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

对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幼儿园进行奖补,保障随迁子女顺利入园。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公办中小学为主,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配套政策,切实推进平等就学,消除就学障碍。实施多项措施,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切实提高其就学质量。完善随迁子女异地中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积极为其在淮北市参加中高考创造便利条件。

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民生工程项目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强化留守儿童之家的日常管理、活动开展和内涵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动态监测机制,充分保障两个群体的义务教育权利。

职业教育:实行生均拨款制度

加快完善职教园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园区教育设施及周边公共建设配套,充分发展园区的各项预设功能,使其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在职教园区配套设立淮北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淮北人力资源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力争将园区建成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力争在完善功能、深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依托市职教园区,创建安徽应用技术大学。

积极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机制,将职业教育生均拨款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加强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起,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的标准,对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财政生均拨款制度。对全市公办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进行测算,逐步实现对中职学校实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

加强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和淮北工业学校等3所试点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教师队伍:国标、省考、县管、校用

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统筹分配使用教育资源,形成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结构和城乡分布结构,形成资源共享、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

以区域(县、区)为单位,在编制和人社部门核定的编制及岗位总量范围内,统筹、动态、灵活使用编制和岗位,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无校籍管理工作走向深入。

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扩大教育均衡的要求,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补充“国标、省考、县管、校用”制度,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制定学校办学效益评估和教师绩效考核两个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及优化配置。(方芳 特约通讯员: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