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报道之二:淮北市加强市级统筹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认真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市职教大会,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职业培训运行机制,加快了该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能力,主要做法是: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011年,淮北市成立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分管人社、教育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领导指导和组织协调;并成立副县级市职业教育局,作为市教育局的二级机构,下设高职科、中职科和教研科,力图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界限,统筹管理高职、中职,积极搭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工作格局。为进一步强化市级统筹,在2015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市职业教育局,成立市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2个,领导职数1正2副,内设综合科、职业教育科、职业培训科、市场拓展科。明确市职教办10项职能,加大力度整合职教资源,强化各类培训资源的市级统筹,理顺管理体制。
加快市职教园区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2012年9月,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淮北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淮北东部新城建设市职教园区,并将其确定为市重点建设工程强力推进。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 。按照“政府统筹、整体规划、资源共享、分校建设”的原则,由上海同济大学统一规划设计。职教园区位于淮北市城市规划东西向发展的中轴线上,地处东部新城东外环路之内,东靠龙脊山,西邻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北枕华家湖,南临南湖景区,并与龙湖工业园区、新蔡工业园相毗邻。整个园区由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新校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商业配套开发区组成。园区总占地面积2597亩,其中:院校区占地1871亩,建设规划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9.8亿元。商业配套开发用地426亩,目前已完成土地收储、规划工作,正开展招商。同时,市政府又预留了教育用地300亩,正在寻找与淮北师大信息学院的合作伙伴,壮大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为下一步创建应用技术大学创造条件。在规划建设之初,就明确了园区“六大中心”功能定位,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园区建设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坚持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 。为加快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市职教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市职教园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市人大副主任任常务副总指挥,分管教育、城建的副市长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秘书组、规划设计组、征地拆迁组、环境优化组、资金保障组、施工建设组等6个工作组组成,抽调相关委办局负责同志靠前指挥。指挥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现场调度有关工作。据统计,在一期工程建设期间,仅在指挥部主任或副主任层面召开的调度会就有57次。市财政全力支持园区建设,园区内外6条道路建设、2条高压线路迁移及2条泄洪沟改造等全部纳入市政建设项目,仅此市财政就投入2亿多元。至2014年7月,园区一期工程共完成41个单体、53.5万平方米建设,投资13.3亿元。同步引入餐饮、超市、银行、邮政、通讯等商业网点。105、108、109三条公交线路相继入园运行。2014年9月,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相继入驻园区,入驻师生1.7万人。文化、体育、图书、网络、心理咨询、师资、课程实现共享。园区二期工程已经启动,除已完成的2个单体外,正在招标建设5个单体。
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
整合市属中职教育资源 。2014年秋季,打破隶属关系,合并原隶属于教育部门的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市二职高和隶属于文化部门的淮北艺校,成立新的“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整合后,该校整体搬迁职教园区,从班子队伍到系部设置重新调配,学校实行扁平化的系部管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重心下沉,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激发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5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跻身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行列,成功申报安徽省省级示范特色学校等建设项目。目前,在市职教办、市人社局正共同推动申报淮北技师学院。
统筹三区职教资源 。结合淮北实际,拟将市辖三区职教中心集中到职教园区,并在职教园区加挂市辖区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中心牌子,实行以区政府为主、区政府与市职教办双重管理。三区职教中心负责职业院校本辖区生源的招生工作,负责辖区内摸排企业人才用工需求、掌握劳动力培训信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的遴选与档案管理,以及开展社区开放教育等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我市职业教育的集约发展。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 。发挥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师大信息学院四校毗邻地域优势,推行教师资源本校兼职、跨校兼职和双向自由流动,推动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衔接,试点“3+2”分段培养模式,稳步扩大中职对口升学、高职专升本规模。目前正积极推动淮北卫生学校并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技术精湛的淮北医护专业品牌。待市职教园区各项功能完善配套后,逐步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加强培训资源统筹,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针对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部门多头管理、项目重复设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淮北市强化政府市级统筹,在保持原有各部门向上争取项目不变、向上争取资金渠道不变、接受上级督查考核不变等“三不变”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安排,各计其功”原则,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实行统筹管理。市职教办优化培训运作体系,加强培训经费使用监管,按照培训项目和计划由相关部门提出,市职教办负责统筹审核,培训工作由各职业学校承接落实,培训效果由市职教办和相关部门共同评估,培训经费由市财政根据评估结论拨付流程,统筹职业培训。
2015年,淮北市大力实施全民职业教育和全员技能提升工程,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培训、上门培训、弹性学制等形式,加强对农民、退役士兵、进城农民工、城镇失业者等开设就业技能培训。目前,通过“搭平台,牵红线”,成功引导32家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开展创业培训100多场次,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与创新的有效融合。2016年2月25日的《人民日报》,记者以《政府成立专门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为题,对淮北市创新培训机制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职能
坚持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2016年淮北市将在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率先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试点,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对现有在编人员,只减不补。今年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招聘的12名新教师将全部实行岗位化管理,以岗定薪,并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创新“校企结对、双岗互聘”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2013年,淮北市由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淮北市职业教育“双挂”工程的意见》,每年从职业院校中选派50名教师到与院校有校企密切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挂职实习,同时从企业选派1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挂职任教,时间为2至3个月。通过“双挂”,让选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岗位基本技能,通过考核获得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目前这种“校企结对、双岗互聘”的职业教育“双挂”模式,已纳入我市校企合作的基本内容,并已形成长效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化”办学 。立足当地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建立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支持引企入校、办校进厂。首批遴选3家职业院校和安徽海聚科技有限公司、金龙电子等10余个行业企业,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产学研实验室。依托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北矿业集团深度合作,于2012年投资2亿元,在院内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23800平方米的矿业实训基地和安全警示教育基地。该基地设备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贴近生产实际,形成了集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科技研发、加工生产、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具有鲜明品牌特色的产学研中心。放眼市外开展校企合作。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有16个专业先后与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美芝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现有合作专业,采用共育推荐型和共育订单型的合作形式。企业按照岗位特点提出培养要求,在保持大学专科水平的基础上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或由企业方派出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常驻学校对学生培养、管理,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校企合作在校生1300余人,就业率100%。
深化教科研工作,助推高技能人才培养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全面实施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组建12个专业教研室,从院校、企业、行业协会中选聘40名骨干教师(专家)担任兼职教研员,定期召开教科研联席会议,组织开展教学视导活动,先后完成《适应淮北产业发展的中职重点专业建设研究》10多项等省级规划课题研究,编写出版校本教材和国家中职“十二五”及“十三五”规划教材50多部,通过省级立项和验收的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21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14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项教育研究成果荣获二、三等奖。先后有40多人次在全国、全省中职学校教师“创新杯”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全国、全省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0余人次,为安徽职业教育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