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农村渐行渐远的篾匠

21.01.2016  11:51

对于许多人来说,儿时家中都会有一些竹制的生活用品,从盛馍的馍盘、淘米的竹篮、背东西的背篓和竹筐,到蒸馍的箅子、装筷子的筷笼等,这些都是篾匠们巧手所编。

然而,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竹编这门古老的手艺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曾经十分吃香的篾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所幸,在濉溪县五沟镇的白寺村李山自然庄,记者找到了两位仍坚守的篾匠。

据五沟镇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白寺村李山自然庄原属白沙乡,是一个只有百余户的小村庄,原来该村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竹编,靠着竹编手艺,村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少村民家中现在房前屋后还有竹林。

果然,还没有到李山庄,远远就看到翠竹成林,这在北方空旷的原野上显得十分与众不同。村干部介绍,当年村里穷,为改变这一现状,村里不少人到外地跟人学会了竹编,就回乡当篾匠,慢慢村民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了竹子,渐渐成林,把小村庄掩映在竹林中。

走进村庄,几位老人和妇女带着孩子在竹林边拉着家常,小村显得很安静。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村民李新亮家。这位72岁的老人,是目前村里还能坚持竹编的三位篾匠之一。

刚进老人家的小院,记者就发现墙上挂着用旧的竹箅,地上也有一个破了的竹筐。储物间里堆放的也都是废弃的长长短短的竹条和竹篾,老人说,那是留作烧锅的柴火。走进室内,只见里面放着一些已经剖好的竹篾,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分别扎成捆。老人说,以前村里家家都编竹器卖,“那时白天大队里不让编,就晚上在家偷偷编,拿到集上卖,换些柴米油盐,好了一个月能挣30多块钱。可别小看30多块钱,那时城里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回忆当年的辉煌,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人说,当时家家户户都能用到这些竹编的东西,所以很好卖,村里大多数村民都会编。

老人的侄女、一直陪同采访的村干部李丽介绍,自己虽然是女孩,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跟着大人编东西,有时贪玩不好好学,编得不好家人就会“狠狠地吵一顿”。

现在,随着塑料制品等现代耐用、轻便、廉价的生活、生产用品的普及,竹编制品越来越没有销路,篾匠们也都放下了这门古老的手艺。
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一个月得挣几千块,编这些东西哪有多少人稀罕?!累死累活也挣不到钱,谁还会再学着编?现在年轻人根本不愿学,都不会,老人也都不编了。”老人有些悲哀。在村里另一位篾匠李新全的家中,记者看到李新全正在编篮子。在屋子一角整齐码放着十几个已编好的竹篮,地面上堆着刚刚剖好的竹条和竹篾。

老人的说法与李新亮老人一样,村里已经没人愿意学竹编做篾匠了。“编一个这样的篮子,砍下竹子先用篾刀剖成宽条和细条,还要用篾刀再一条条刮匀净,一根条剖几层,一点点刮,稍不留神就被竹刺扎破手,一两天工夫编个篮子才卖几十块钱。”李新全抱怨着。

记者看到,老人的手十分粗糙,上面还有一些伤痕。老人说,这些伤都是编篮子被扎的。谈到销路,老人说现在农村还有一些人在生孩子送米面或家里淘粮食时,会用到这种篮子。老人说,现在做篾匠不挣钱了,因为自已年龄大不能外出打工,才在家编些东西。等自己老了,村里可能真的没有人再会竹编手艺,不会再有篾匠了。

( 来源:濉溪县五沟镇信息站  作者:冯冬梅、范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