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农村即将消失的篾匠

23.08.2016  01:33

      对于许多人来说,儿时家中都会有一些竹制的生活用品,从盛馍的馍盘、淘米的竹篮、背东西的背篓和竹筐,到蒸馍的箅子、装筷子的筷笼等,这些都是篾匠们巧手所编。

      然而,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竹编这门古老的手艺也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曾经十分吃香的篾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所幸,在濉溪县五沟镇的白寺村李山自然庄,仍有3个坚守的篾匠。

      皖北地区很少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竹林。远远望着濉溪县五沟镇李山庄,整个庄子却掩映在一片竹海里。

      李山庄居民的门前屋后都是竹林,吸引了慕名而来的乡村游客前来观赏。

      李山庄的竹子是上世纪60年代种植的。当时,该庄从南方请来了一位篾匠,教他们编织竹制品在当地销售。

      上世纪60、70、80年代,李山庄家家户户都从事竹制品编织、销售。

      当年是集体生产劳动,村民们职能利用早中晚休息和雨雪天气、农闲时间在家加工竹制品,成为人们增收的手艺。

      那时白天大队里不让编,就晚上在家偷偷编,拿到集上卖,换些柴米油盐,好了一个月能挣30多块钱,那时城里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现在,随着塑料制品等现代耐用、轻便、廉价的生活、生产用品的普及,竹编制品越来越没有销路,篾匠们也都放下了这门古老的手艺。

      编一个篮子,要十来道工序,两天的工夫。目前,编好一个篮子才能卖30块钱,劳动获得的报酬极低。

      现在做篾匠不挣钱了,等他们老了,干不动了,村里就没有人再会竹编手艺,篾匠就会消失了。

( 来源:濉溪县五沟镇信息站  作者:范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