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司法所所长朱儒玲(上)
用无悔青春谱写大爱之歌——追记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司法所所长朱儒玲(上篇)
安徽广播网8月11日讯(记者:王倞)他是群众身边的“和事佬”,他是弱势群体的“守护者”,他是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在司法所工作的六年里,他化解群体性事件11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3起,调解各类纠纷案件1100多起。他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但没赢得了病魔。2014年2月25日凌晨4点,因长期积劳成疾罹患肝癌晚期的朱儒玲带着对基层司法工作无尽的眷恋,和对辖区内7万多老百姓的不舍走完了他年仅36岁的人生。
“有时候群众的矛盾特别激化,如不及时处置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更大的矛盾。我就是喜欢这个岗位。”这是朱儒玲去世前一天还在和同事念叨的话,此时的他已经虚弱得睁不开眼睛,可让他放不下的还是司法所的工作和辖区的老百姓。
朱儒玲从2008年开始在司法所工作,2012年被任命为沫河口司法所所长。为了方便群众,随叫随到,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问题,朱儒玲干脆住到了所里。同事沈鑫:“13年5月区划调整以后,我被借调到区司法局,司法所这块就他一个人工作,周六周日都回不去。”
2013年国庆期间,沫河口镇某村村民谢某在村卫生室就医时,因药物过敏死亡。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纠集了几十人在镇政府门前讨要说法。此时的朱儒玲难得抽出时间在陪伴家人,得到消息后,连一句解释都没来得及说,扔下家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走入人群中安抚家属的情绪。经过苦口婆心劝说,最终让双方同意坐下来调解。当时陪同调解的沫河口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主任朱懿告诉记者,从当天早上9点开始,朱儒玲就没顾上喝水吃饭,反复进行劝说调解,直至次日凌晨1点。紧接着又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这场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医患纠纷顺利化解。而就在双方签下协议的那一刻,他竟累瘫在桌边。朱懿:“从接到电话上午过来一直到结束,那几天一直住在所里的。就像他自己说的,无论多累,多繁忙,这件事情只要有结果,双方达成协议,他就有一种成就感。”
社区矫正也是朱儒玲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矫正对象,朱儒玲在依法严格管理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化的关怀,没有半点歧视。2011年,社区矫正人员朱克家因为一场交通事故,缓刑四年,腿部骨折,还背上了30多万的民事赔偿。做腿部拆板手术当日,朱克家怎么也没想到,朱所长提着牛奶,水果前来看望他。朱克家“朱所长对我们这些矫正人员没有一点架子,和我们说话总是笑眯眯的,从来没有用命令的语气让我们干这干那,我很感动。”
而据记者了解,朱儒玲每个月只有2000多点的工资,他的爱人做环卫工人一个月也只有800多元的收入,但朱儒玲却常常主动帮助矫正人员找工作,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朱克家“经过朱所长谈心交流,又介绍工作,后面生活改善很多,现在账已经还清了,我和我老婆一个月工资7000块钱。”
平时和朱儒玲经常一起工作的沈鑫很早就发现朱儒玲经常皱着眉头,捂着自己的肚子。沈鑫好几次劝朱儒玲到医院去检查,但每次都被他以手上案子没调解完为由回绝了。沈鑫“他饮食不规律,基本中午都不按时吃饭,因为工作他也没空去检查身体。”
沫河口工业园农民工工资办公室主任邓波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10年5月的一天,他和一群农民工来到司法所,请求帮助讨要工资的情景。当时,原本准备去医院检查的朱儒玲又一次的推迟了他的看病计划。经过朱儒玲多次交涉,企业方同意支付所欠工资。50名工人兴高采烈地领走了被拖欠的工资,而朱儒玲却倒在了病床上。邓波涛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案件太多,工作量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邓波涛:“调解为什么这么成功,我觉得这个人从心里面尊重别人,法律上知道的也多,他累的太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