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即良知

18.03.2016  18:28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笑话,话说从前有一个公差,押解着一个和尚上路。随身携带一卷公文、一个衣包、一把雨伞,还有一面枷套在和尚脖子上。公差唯恐这些东西遗失,整天口中不停地念着:“和尚、公文、衣包、雨伞、枷”。一天晚上,和尚趁公差熟睡,把公差的头发剃了个精光,把自己脖子上的枷套在公差的脖子上,然后逃之夭夭。第二天清晨,公差一觉醒来,一看公文、衣包、雨伞都在,枷也在,摸摸自己的头——和尚也在,公差惊呼“我到哪里去了?”

初次看到上文,感觉好笑,自认为是好事者编造而已,只为取悦于人,无太大实际意义。可静下心来一揣摩,却发现内含许多哲理性的东西。表面看来,此公差有点憨,用流行话语来说“傻得可爱”,但用此君之行为比照于我们自身,我们就会发现“迷失自我”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没有中断的文明,这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及强韧。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内,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该社会的文化“以文化之”的结果。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知识”和“学历”,或者说其主要内容并非“知识”和“学历”,而恰是形成社会良俗的道德规范。“化”的过程,是人的“道德化”的过程,亦即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具备什么样的品性,都应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之德行品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成果。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古语云:“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食欲以守节。”

明道德。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不可缺少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我们不仅要抓住单位开展的廉政教育机会,在生活中更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低级趣味的人。只有道德高尚,才能眼界开阔,上为国分忧,下为民解难。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恒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道德观、价值观对于人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则会迷失自我,没有了精神的依托,为了活命而活着,与“行尸走肉”无异。

重修养。其次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养是指人在思想道德、品质品格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摒弃身上的缺点毛病,以期在各个方面臻于完善,也就是一个人的修养。

知廉耻。管仲应是在治国实践中注重社会荣耻感的第一人,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他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有一根断裂,政权就要倾斜。到了后来,逐步延伸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祛食欲。常言道:欲壑难填。一旦利欲熏心,就难免利令智昏,将党纪国法置于脑后,腐化堕落,以致葬送自己的前程乃至性命。“贪婪可以撕裂信仰的肌肉,麻痹感知的悟性。它怀疑未来的前景,而只看中眼前的实惠。”无数的教训告诫我们,贪图金钱、权力、美色,只能滑进腐败之门、踏上不归之路。我们每个人如同一块块砖头、瓦片组成了国家这座高楼大厦,这幢房子,没有质量过硬的栋梁固然会倒塌,但若没有合格的砖瓦,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同样会成为残垣断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世浮华,物欲横流,你我既不是圣人,也不曾看破红尘,需要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淡定。诚然,参尽人生非一时半会儿,回避矛盾亦非真心实意,那就让我们从点滴养成做起,从培养习惯做起,在精神家园里多栽花植绿,勤修剪思想歪枝,多拔除行为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