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打造"海绵城市" 力争2017年消除城市内涝点

08.04.2016  19:31
摘要 除了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及技术导则,合肥市还计划选择一批市政道路、开发小区,作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试点,实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式铺装、绿色屋顶等工程措施,积累建设经验。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呼吸”雨水,让城市内涝不再出现,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的打造方向。

  在合肥庐阳工业园的一处现代园区内,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于园区建设上。三个蓄水池既可以当做园区景点,又具有海绵吸水作用,此外,一系列现代化透水材料的使用,和海绵城市空间理念的安排,让雨水得到妥善吸收。

  力争2017年基本解决城市内涝点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勾画出了对于未来城市的图景。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据介绍,城市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据悉,在我省城市建设中,除了绿地、公园,包括道路、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在内的建筑都要像“海绵”一样会“呼吸”雨水。

  2015年,安徽省住建厅出台了《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17年,合肥等“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以上。

  海绵园区是海绵城市的缩影

  在庐阳工业区和合肥工投联合打造的高端都市科技产业园项目里,海绵城市的理念先行应用于海绵园区建设中。

  在产业园内,提前规划建设了三个大型的蓄水池,用于进行雨水的收集。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设有一级汇水池,主要是屋后集水;二级汇水池,主要收集地表集水;三级汇水池,主要是对于雨水的储存。此外,还有总集水区。

  “蓄水池的作用非常大,在汛期,可以成为雨水的集中地,按照测算,如果400平方的住宅底面积,一层3米高,约1200立方,大约有10层楼的存储量。”设计人员告诉记者。

  总集水区可以自动调控水位,为了保证水系的蓄水能力,设计了两个水位,包括常水位和丰水位。常水位可以保证旱季水系的水景效果,丰水位既可以保证水系的蓄水能力,也可以用于雨水利用。三个蓄水池和总集水区采用回水循环系统,这样能够保证活水不腐,还能改善水系水质。

  在海绵园区内,记者注意到,园区的建筑材料都使用新型的透水环保材料,其中,地面人行道以铺设胶粘石为主,漫步道以透水混凝土为主要材质。“胶粘石不仅颜色好看,而且透水性好,不易积水。”

  此外,在蓄水池和园区建设中,广泛栽种可以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包括芦苇、水葱、茭白、睡莲等,此外,还有沸石用来吸附微生物。

  “海绵园区是海绵城市的一个缩影,这种理念也可以用于小区、湿地公园等建设中。”庐阳工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除了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及技术导则,合肥市还计划选择一批市政道路、开发小区,作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试点,实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式铺装、绿色屋顶等工程措施,积累建设经验。未来,合肥将变身大海绵,吸收雨水,让城市更美好。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赵明 马卷舒 杨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