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因地制宜治水效果明显

07.07.2016  17:57

近年来,浙江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大力支持社发项目,按照“科技要在五水共治工作中发挥更好作用”的要求,坚持“治水倒逼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支撑“五水共治”作为重中之重,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做法:

一是组建科技服务专家组。建立由浙江大学张土乔教授任组长的“五水共治”科技专家组,共有来自浙江大学、省环保院、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37位专家组成,并指定其中11位对口联系各地市,建立长期、稳定的专家服务基层科技治水的工作机制。组织编制两册《“五水共治”技术指导手册》,宣传推广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方面先进适用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时送达全省治水一线。在全省科技系统开展“科技治水”服务年活动,把服务“五水共治”作为“五帮一化”的重要服务内容,组成由单位领导牵头、技术专家支撑、处(室)、局有关人员参加的“五水共治”科技服务团,建立常态化科技治水服务的工作机制。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组织涉水领域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包括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开放实验平台、共享实验成果,为“五水共治”提供检测、检验、评估等各类综合技术服务。

二是组织实施科技专项。建立了“五水共治”重大科技专项,每年安排财政科研经费2000万元,围绕“五水共治”重大技术难题,设计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科技力量,进行重点集中攻关,加快转化推广和示范应用一批先进成熟技术成果。比如,2014年集中力量解决污水厂处理稳定达标和饮用水安全等影响重大、各界关注的技术难题;2015年,重点针对河道、农村污水治理等难题;今年,对基层反映较多的河道清淤问题,联合省水利厅,主动设计了“浙江省河湖库塘清淤与综合处置适用技术研究和示范”重大项目,已于4月28日公告向全社会招标,项目主要解决浙江河湖库塘底泥含水率高、成分复杂、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另外,去年启动实施“科技惠民”计划,支持嵊州市、海宁市、泰顺县、南浔区、西湖区和舟山普陀区实施“平原河网饮用水源提质示范工程”等项目,引进并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建立100个左右的科技示范点,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与系统恢复、水产养殖污染、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三是加快治水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以先进技术保障治水工程,推动提升“五水共治”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比如,“新型农村污水处理和智能控制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瞄准农村污水的高效处理和智能化管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和运营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目标,开发了经济适用的智能农村污水管理系统平台,技术已在杭州、湖州、丽水等地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夏书记等多位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到现场视察,给予肯定。“集中式综合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排关键技术推广研究与示范”项目,技术成果已推广至20多家污水处理厂,为本省污水处理厂提标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千万吨工业废水污染物减排技术转化工程”、“百万吨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转化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3年来,已经成功建设近20个示范点。兵科院宁波分院在绍兴等地已建设6个印染污水减排技术推广点。浙江环兴机械有限公司的污泥焚烧成套装置已应用在绍兴、嵊州、诸暨等地的污泥处理工程中。

四是培育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在环保领域建设了水处理功能材料及应用、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城市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控制、脱硫脱硝技术及其产业化、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等9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其中涉水领域有6个,集聚了一批科技治水的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技骨干。积极发挥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作用,鼓励、引导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活动。比如:“城市湿地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研发治污水技术6类共12项,成果在西溪湿地等进行工程示范。“生态染整及污染控制”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参加技术服务和科技特派员的专家达到12人,到企业进行治水技术服务60多次。

五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分布在全省的360多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以及广大的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有技术、有经验,积极有效的利用自身优势,依托派出单位和派驻地,在“五水共治”中大显身手。比如:省农科院驻莲都区碧湖镇科技特派员,举办“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系统与施肥技术”讲座与现场会,建立了100多亩的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肥一体节水节肥灌溉技术,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驻泰顺县科技特派员,根据当地溪水库库区水质与生态保护的需求,实施生物覆盖防止水土流失技术、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加强库区水源与生态保护,减少化肥使用量约20%,减少农药使用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