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寿县古建筑的艺术美
“洪荒之世,野处穴居。有巢以后,上栋下宇”,“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殖殖其庭,有觉其楹”,从《幼学琼林》、《诗经》等古籍中这些描写宫室修建及其内外结构规模宏大、环境优美的经典文字中,可以窥见我国房屋建造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脉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以数量众多、风格迥异的古建筑雄据一方、声名远播,浓缩和集聚了中华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当前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分析研究寿县古建筑的表现手段、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我们弘古创新、继往开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寿县古建筑的表现手段
寿县历史悠久,胜迹宏博,以楚汉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存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县现有文物古迹496余处,3.65平方公里的寿春古城区域内,就有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8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孔庙(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一大批具有楚汉文化特征的古代建筑,使古寿春大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和“标本室”。
寿县古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通过对建筑物的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形成寿县古建筑特有的空间造型美。在空间上,寿县古建筑注重通过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加以艺术化处理,大大增强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例如作为蔡国和楚国都城的寿春古城建设经过严格的总体规划,城市建筑结构严谨,其城垣周长、四门十六坊和大小十字街的格局,保留着典型的唐代中、下都督府的城制。寿春古城平面略成方型,附会了古代“天圆地方”之说,用有形的建筑实体来表现无形的天宇,以具象的造型来体现象征的意蕴。在形式上,寿县古建筑注重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物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四顶山奶奶庙依山而建,把连绵不断的自然山势当做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再加上空阔绵长的多层台阶,造成了一种雄壮崇高的感觉,增强了四顶山奶奶庙的纪念性和造型美。
在比例上,寿县古建筑都注重巧妙地处理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如建筑物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追求建筑美。如孔庙大成殿、报恩寺大雄宝殿、清真寺无像宝殿、奎光阁等古建筑内巨大圆柱的尺寸和比例十分适宜,即与整个建筑相协调,又显示出擎天柱般的雄伟,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大型古建筑由于体积巨大、比例失调而容易显得空旷和压抑的问题。在均衡上,寿县古建筑都注重购图上的对称,主要做法是在建筑物的中轴线上实现对称,如孔庙、报恩寺、清真寺等古建筑作为独立的建筑群都非常均衡对称,孔庙以高大的大成殿、报恩寺以雄伟的大雄宝殿、清真寺以宏伟的无像宝殿为中心,由南到北或从东到西在中轴线线上展开,甚至连殿前的银杏树都一雌一雄、左右对称。在节奏上,寿县古建筑都通过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构成部件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产生出音乐般的韵律美或节奏美。孙公祠、奎光阁等古建筑的廊柱有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色彩是寿县古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构成寿县古建筑的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寿县古建筑大都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灰色的瓦顶、白色的台基、朱红色的围墙、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些古建筑的色彩别具一格。装饰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寿县古建筑增辉添彩不少。寿县古建筑都十分注重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脚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
二、寿县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寿县古建筑艺术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体现着寿县古人的“人本”精神。
寿县古建筑属于建筑范畴的“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特色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寿县古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寿县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地处江淮的寿县地大物博,木材资源丰富,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寿县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坛、祠、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楚汉文化精神,即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寿县古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相亲的文化精神。以魁星阁为例,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寿县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上,“风水”学说、院落组群分布就是集中体现。寿县古建筑普遍存在“天人感应之说”、“四神之说”、“阴阳之说”、“五行之说”等建筑意识,这些建筑意识形成了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的基础。风水理论在景观方面,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寿县古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建筑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移步换景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美的表达和体验。
建筑风格上,寿县古建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寿县古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类似的还有寿县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寿县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迄今所发现的寿县古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寿县古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建筑的装饰上,寿县古代的艺术家们既看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充分表达个性的自由,又积极入世,回归到人本的理性现实。其中多数的雕塑作品是实用器物,把器形制作成许多种动物的形象,施以彩绘,以至浅高浮雕、镂刻等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充满着浪漫情调,以供装饰陈设,赏心悦目。
值得注意的是,寿县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孔庙、寿州州署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报恩寺、清真寺、四顶山奶奶庙、福音堂等建筑均为宗法制度建筑,泾渭分明,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寿县古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寿县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三、寿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建筑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在欧洲,人们甚至把建筑称作“石头的史书”,认为从中可以通览人类的文化史和文明史。寿县古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寿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实用性与审美性。寿县数量众多的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寿县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使人们在游览观赏时,不但能欣赏到自然风光之美,还能领略到传统艺术之美,并进而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孔庙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30多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色添彩,处处让人感受到寿县悠久文化传统的氛围。
表现性与形式美。寿县古建筑都造型端庄,比例匀称,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寿县古建筑的高、宽和柱间距等,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形式美法则,表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形式美。
民族性与时代性。寿县古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自成体系,在建筑结构、组群布局、艺术形象等各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东方建筑特点。寿县古典建筑还常常采用曲线优美的屋顶、鲜艳夺目的色彩,以及翘角和飞檐等装饰,加之大量的雕刻彩绘,更具有引人注目的民族艺术表现力。寿县古建筑以自己巨大的形象,不仅反映出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面貌,也反映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审美理想与时代风尚
(责任编辑:刘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