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如何顺利融入城市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合肥、芜湖等市部分流动儿童,电话采访了流动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我省农村儿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随父母流动到城市,但受经济条件、教育机会、家庭环境等影响,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面临一些烦恼——
本报记者 朱胜利 李浩
居住 搬家次数多,知心朋友少
◎ “一直租房子住,我们工作或者孩子学校一变动,就要挪地方。 ”
——芜湖市流动儿童小辉的妈妈◎ “社会和家庭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让孩子有社会关系的稳定感和成长的安全感。 ”——芜湖市资深幼儿教育工作者张锦丽
7月23日上午,在芜湖市广济医院的马路对面,记者见到了蹲在路边的小辉。 9岁的他说不准居住地点的具体方位,我们就约在马路边碰面。小辉去年才到芜湖与父母团聚,以前一直随外婆生活在农村。这一年,小辉经历了几次搬家,一家人现在租的房子,也是刚搬进不久。
“几平方米的小房子,你们还是不要进去了,会闷死的。 ”小辉说完,迅速跑向一家酒店门口。同行的芜湖海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志愿者告诉记者,小辉的父母都在这个酒店打工,酒店里夏天开空调,小辉喜欢在这里蹭凉、玩电脑。
“一直租房子住,我们工作或者孩子学校一变动,就要挪地方。 ”小辉妈妈无奈地说,新租的房子又小又湿,夏天闷热难熬,小辉不喜欢呆在家里,有事没事就往酒店跑,在酒店里玩耍、做作业。
像小辉这样的流动儿童居无定所,往往影响生活、学习和交友。“来上海好几年了,孩子还没有处到一个知心的好朋友。”来自庐江县冶父山镇明圣村的刘女士,已在上海务工多年。刘女士夫妻俩从事建筑工作,常常在一个地方住不了两三年,就要随建筑队搬到另一个地方。只要换工地,孩子就要跟着搬,从幼儿园到小学,换了4个学校,家更是搬过好几次。孩子刚和一些同学、邻居孩子玩熟了,就要分别。
“最好的一个同学,在一起同班3年,分别后又失去联系,对他打击特别大。 ”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自那以后,儿子就不乐意交朋友了,也不怎么和邻居孩子玩。他现在还时不时拿出那个同学送给他的玩具一个人玩。有一次,儿子对她说,他长大了一定要有个属于自己的固定的家。
“许多流动儿童本身并不内向,但生活环境不断变换,没有给他们足够的调节时间,他们不得不采用自我封闭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芜湖市资深幼儿教育工作者张锦丽指出,社会和家庭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让孩子有社会关系的稳定感和成长的安全感。
就学 上学没问题,上好学不容易
◎ “城市的教学质量比老家农村好,所以一直就让孩子在芜湖读书。 ” ——芜湖市流动儿童小俊晖的妈妈林晓玲◎ “虽然可以在深圳参加高考,但在当地很难进入重点中学,想转回老家上个重点中学。 ” ——肥东县在深圳务工人员王康
这个暑假,对芜湖市弋江北路小学学生小俊晖有着特殊意义:假期结束后开学,学校就要搬进新校区了,有漂亮的校园、崭新的桌椅、塑胶的跑道……
11岁的小俊晖生于芜湖、长于芜湖,但老家在福建农村,在他还没出生时,父母就来到芜湖做石材生意。 “城市的教学质量比老家农村好,所以一直就让孩子在芜湖读书。 ”小俊晖的妈妈林晓玲对记者说。
芜湖市指定包括弋江北路小学在内的几所学校,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让小俊晖一直有个稳定的就学环境,学习成绩也还过得去。 “虽然学校比较老旧,硬件设施不如其他学校,但不愁没学校接收。 ”林晓玲说,由于自身受教育不多,许多流动儿童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学习,他们累死累活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受教育条件。她盼望有一天,流动儿童也能像本地孩子一样,能跨进城市优质学校的大门。
“为什么要让我回来?我舍不得那里的同学。 ”7月22日,即将升入初三的小广正在家里和父母哭闹。前几天,他突然被父母从深圳转学,回到老家肥东县。小广父母早年到深圳打工,他小学三年级时,转学到深圳市龙岗区一所民办学校上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小广老家的墙上,贴着好几张“三好学生”奖状。
“早回来,才能更好适应安徽高考。 ”小广的爸爸王康告诉记者,虽然听说国家正在推行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改革,可以在深圳参加高考,但在当地很难进入重点中学,想转回老家上个重点中学。
爸爸一片苦心,小广并不领情。他说,有那么一瞬间,他有点讨厌上学,有点恨爸爸。
“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孩子上不好学。 ”采访中,不少进城务工者都表示,只要一个城市能让孩子有好学校上,他们就愿意去那个城市就业。流动儿童能不能上好学,已是影响进城务工父母工作选择,甚至一个家庭生活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家教 只顾忙工作,耽误了孩子
◎ “流动儿童不仅需要好的学校教育,还需要好的家教。 ”
——芜湖市弋江北路小学教师胡亚玲
◎ “许多流动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示范。 ”
——合肥市家长教育培训工作专家董郑燕
“流动儿童不仅需要好的学校教育,还需要好的家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芜湖市弋江北路小学德育主任胡亚玲认为。
与小辉接触的短短一上午,他言行中的种种“野气”,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往小辉家的路上,记者与他边走边聊。不经意间,他随手揪起路边的一片树叶扔到记者衣服上,嘴里也冒出了不雅词汇。在大家落座交谈的时候,他宁愿蹲在地上,通过椅子的缝隙看着别人,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坐在椅子上。
“小时候跟着外婆,疏于管教,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改过来。 ”小辉妈妈表示,平时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管教孩子。她说,自己在饭店工作,有时要到夜里11时才下班。下班后,她坚持按照学校要求检查作业,“有时深夜12时将小辉从床上拉起来改作业”。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小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妈妈检查作业,发现有浑水摸鼠、引牛入室……怒气冲冲地罚一个下午在家写作业。我下次一定要认真检查,得到妈妈的表扬。 ”小辉在日记中写道。
“我平时什么钱都想省,但在培养小辉方面从来没省。 ”小辉妈妈拿着前几天才买的一本《美丽中国人》说,为了让小辉像城里孩子一样懂礼貌、讲文明,她不仅经常带他去和饭店老板家的孩子玩,还特意买相关的书籍让小辉看,希望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但我们父母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竭尽全力也只能教给他这么多”。
“许多流动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示范。 ”合肥市知名心理咨询师、家长教育培训工作专家董郑燕指出,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收入较低、居无定所、教育意识淡薄,常错过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影响孩子发展。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满足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建设;有的父母只能照顾孩子生活,无法承担孩子的学习辅导和品德培养,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些父母自身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和习惯,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课外 根本没钱“玩”,爱好成“奢侈”
◎ “我们只能勉强给他交上学费,根本没钱让他去玩。 ”
——在北京摆小吃摊的怀远县唐集镇李圩村村民老赵◎ “流动儿童家长过度重视文化课,往往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 ——合肥市海棠花园小学校长彭发玉
钢琴、画画、舞蹈……这些被城里孩子视为“负担”的才艺培训,对昕昕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即的事情。
昕昕2004年出生在长丰县农村,6岁随父母来到合肥瑶海区生活。喜欢画画的她,梦想以后能成为画家。可是,当父母咨询了绘画辅导班的收费情况后,画画的事儿就没了下文。现在,父母几年前买的一个制作粗糙的布娃娃和一台老式的彩电,填补了昕昕的业余时间。
“在这里,每天都很无聊,真想回老家! ”昕昕告诉记者,她的生活就是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暑假不上学,就在家呆着,偶尔有同学来找她玩,才会在楼下的院子里玩一会。虽然来到合肥已经5年了,可父母只带她去过两次逍遥津。
昕昕的母亲在一家公司做保洁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日;父亲在一家企业做保安,经常值夜班。 “知道自己亏欠孩子太多,也很想带孩子去玩一玩,但工作忙,实在没办法。 ”昕昕的母亲说。
“我们只能勉强给他交上学费,根本没钱让他去玩。 ”家住怀远县唐集镇李圩村的老赵在北京摆小吃摊,这几年一直将小儿子带在身边。虽然上学学费不贵,但经常要交这样那样的资料费、活动费,一年下来就得一万多元钱。今年暑假前,老师打电话说,小赵喜欢踢球,也有潜力,想培养他,但得交点学费。老赵直接拒绝了。老赵告诉记者,踢球这种事,既影响孩子学习,又要花不少钱,“这是本地有钱人家孩子的游戏,农民工的孩子搞好学习就行了”。
“流动儿童家长过度重视文化课,往往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合肥市海棠花园小学校长彭发玉说,在某种程度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文化课学习上,差距越来越小;但在综合素质上,差距却有拉大的趋势。
记者采访发现,多数流动儿童每天放学之后只能写作业或者做家务,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心理 孤独自卑焦虑,亟待解开“心结”
◎ “流动儿童容易存在自卑、焦虑心理,当交朋友存在困难时,就会陷入孤独中,甚至在学校中变成一个孤独的群体。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周兴国◎ “政府应鼓励社工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种关爱活动,让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温暖,更加阳光地成长。 ”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柴文杰
“今年母亲节,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芜湖市弋江北路小学德育主任胡亚玲激动地告诉记者,四年级女生妍妍给她送了一束花和一个拥抱。令她激动的不仅是这个礼物,更是这个单亲家庭的流动儿童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
妍妍是一名流动儿童,一开始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开朗。但去年她的妈妈去世后,爸爸要更加卖力地工作才能养家,在本地又没有亲戚,妍妍慢慢变得孤僻、任性,不愿和别人交往。今年母亲节,班级组织活动,要求孩子们带家长参与,并特意说可以找人代替家长。胡亚玲私下找到妍妍,耐心地安慰她。最后,妍妍同意让胡亚玲代替妈妈参加活动。当胡亚玲与妍妍拥抱在一起时,“感觉到她身体一刹那变得很放松”。如今,妍妍又逐渐恢复了开朗。
“进城里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让我做自我介绍,可是我一口浓重的家乡土话,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尴尬情形,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老家在肥东县农村的流动儿童小梁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每天放学后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业,在租住地附近看到陌生人就想躲起来。随着学习成绩下降,他变得更自卑,更加不愿意与周围的人打交道。直到上初中,在学校体育课上结识了一群朋友,才慢慢消除心理阴影。
“流动儿童容易存在自卑、焦虑心理,当交朋友存在困难时,就会陷入孤独中,甚至在学校中变成一个孤独的群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周兴国告诉记者,有调查显示,40%的流动儿童感到 “我没有什么好朋友”“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流动儿童的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程度低于非流动儿童。
“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涉及经济、教育、心理等多个方面,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芜湖海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创始人柴文杰认为,政府应鼓励社工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种关爱活动,让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温暖,更加阳光地成长。
近日,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凤一社区流动儿童俱乐部联合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共同开展主题为 “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的暑期行为艺术宣传活动。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