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巢湖同为国家重点治理湖的滇池已成功摘掉"劣"字头

22.07.2018  12:04

捞渔河湿地公园 水天一色的滇池 捞渔河湿地公园的“水上森林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太湖、巢湖、滇池是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同样面临富营养化的问题。从劣Ⅴ类水到Ⅴ类水,经过20年的抢救性治理,滇池已经成功摘掉“”字头。滇池治理有哪些经验?7月21日,安徽新媒体集团记者跟随“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实地探访。

  滇池通过金山江流入长江,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上世纪50、60年代,滇池水可以用来淘米洗菜,70、80年代还可以游泳,但80年代末90年代初,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昆明市副市长吴涛表示,滇池也曾一碧万顷,但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导致入湖污染负荷迅速增加,流域内人类活动突破了滇池流域环境承载能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滇池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污染快、治理难。从“九五”以来,滇池治理连续4个“五年计划”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为了复原滇池的“一池清水”,昆明实施了“环湖截污、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

  在生态修复工程中,滇池湖滨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152万平方米、退人2.6万人,建成湿地5.4万亩。不少湿地目前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捞渔河湿地公园地处滇池35条主要入湖河道之一的捞渔河入湖口,昆明在充分利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种植35000棵耐水乔木中山杉,将800亩湿地打造成一座“水上森林”。伴随林间鸟叫,慢行在步道,游客可以在湖滨林带中观赏山水间的秀丽景色。昆明度假区环保局副局长土绍云介绍,捞渔河直接流入滇池,种植杉树可以涵养水源,净化地表径流,相当于为滇池提供一道生态屏障。

  800亩湿地的日常管养是一笔不小费用,仅靠财政维持运营不可持续,如何让公益性的公园实现“造血机能”,捞渔河湿地公园进行了有益探索。

  “公园每年的管护费用在800万元左右,公园本身是不收门票的,我们在不违背湿地管理规范情况下,开展一些旅游配套服务。”公园运营管理单位度假区国投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志宇介绍,通过打造各种主题花展,捞渔湖湿地已成为昆明旅游新名片。花展门票收费20元钱,通过花展、餐饮等经营项目,沙滩喂鱼等公园特色项目以及停车收费,在去年,捞渔湖湿地已经实现“以园养园”。

  “下游水质不达标,上游也要负责。”从点源治理到系统治理,建立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体现了滇池治理的思维之变。

  从去年8月开始,昆明建立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截止去年底,共收取生态补偿金4.27亿元,有效促进了水质提升和地方责任的落实。其中,向市政府缴纳补偿金最多的官渡区,付出金额达2亿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大大强化了滇池流域各区政府的治理意识。

  “我们以滇池水质达标为总目标,倒推35条主要入湖河道各考核断面水质指标。”吴涛说,通过对污染源及其成因分析,昆明已经形成水质目标、环境容量、污染排放途径、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污染削减措施相对应的“一河一策”水质提升方案。

  昆明还是较早实施河长制的地方之一,如今全面深化河长制,昆明正着力推动“六个”转变:由单纯治河治水向整体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治理升华;工作范围由河道单线作战向区域联合作战拓展;工作方式由事后末端处理向事前源头控制延伸;工作监督由单一监督向多重监督改进;动河(渠)湖库保护治理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化。

  经过20年的久久为功,滇池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显著改善。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摘掉了“”帽子。2017年滇池全湖水质维持Ⅴ类。今年1-6月,全湖水质达到Ⅳ类。

  吴涛表示,接下来,昆明市将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力争2020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面达到Ⅳ类,“让高原明珠重放光彩。”(记者 彭旖旎)

【专栏】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彭旖旎      编辑:毛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