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一位老人守望一座古城

03.06.2014  16:39


苏和与妻子一同察看树木长势。
   中国绿色时报4月25日报道(记者  王钰  通讯员  林琼)  主动申请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扎根额济纳沙漠深处植树10余载,在无尽的风沙、无边的寂寥和广阔的大漠戈壁中播撒绿色希望,现年67岁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苏和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正因如此,他被誉为“当代愚公”、“活着的杨善洲”。
   扎根大漠,矢志不渝绿染沙漠
  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坐落着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黑城遗址。由于生态不断恶化,黑城受到风沙威胁,相当部分遗址已经埋于沙下。
  2004年春,正是额济纳风沙肆虐的季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向家乡的领导提任何要求,苏和带着老伴直接来到沙漠中,投资3万多元盖起一排小平房,开始治沙。当年,他就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围封了2.3万亩沙漠里残存的天然梭梭林。
  要治沙就得种树,而种树首先要有水。凭着当年下乡工作的记忆,苏和在黑城附近找到了一眼被风沙掩埋的深井。他花了十几天时间把井淘了出来,井中水量充足。有了水,种树就有希望了。
  在沙漠中种植梭梭,困难难以想象。苏和的治沙造林地距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有30多公里,只有一条简易的石子路,路况极差。苏和跟家人只能每个月开车去镇上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沙漠中没有电,不但照明要靠蜡烛,而且无法存放蔬菜和肉食。大多数时间,他们只能用白开水煮面条充饥。
  从春天开始,沙漠中三天两场风,人无法出门。苏和看着买来的梭梭苗无法栽种,急得彻夜难眠。风稍稍减弱,他就见缝插针地栽树,常常累得喘不过气来。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但沙漠中的气温高达40℃,苏和只好顶着似火的骄阳给梭梭浇水。
  荒漠戈壁没有灌溉渠系,梭梭林只能靠拉水浇灌。其他地方种梭梭只需浇1次水,但苏和一年要给他的梭梭苗浇3次水。为了节约用水,他发明了一种灌溉方法,用自制的水枪直接插到梭梭的根部注水,这样不但减少了蒸发,而且利于梭梭吸收。现在,他种下的9万多棵梭梭苗,成活率在80%以上,有的已有1米多高。
  沙漠中人迹罕至,但嗅到绿色的牲畜却频繁光顾,偷啃梭梭树,尤其是骆驼,连围栏也挡不住。苏和夫妇每天除了浇水还要巡逻,这件对于年轻人都十分困难的事,苏和夫妇硬是坚持了下来。沙漠中气温很高,苏和每次背着5斤的水壶出去,回来后壶已见底,还渴得嗓子直冒烟。夏天房子里不能开门窗,实在热得不行了,他就冲个凉水澡。实在热得熬不住时,苏和也曾有过离开黑城的想法,但看着被烈日晒得发黄的梭梭苗,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梭梭苗需要补水,我走了,它们就活不了了”。
  在恶劣的环境下,苏和和家人硬是在荒漠戈壁上沿着黑城遗址围栏16公里,围封2.3万亩,人工栽植梭梭苗3000亩,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形成了宽500米、长3公里的一大片林地,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一生为民,情系桑梓守护黑城
  苏和是额济纳土生土长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干部。长期在家乡工作,苏和亲眼目睹了家乡生态的恶化,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早在他担任额济纳旗旗长时,就规划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并带头实施。现已初具规模的护卫旗府达来呼布镇的纳林河防风固沙林带,就倾注了苏和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10年来,苏和冒着风沙和酷暑,在荒漠腹地种下了9万余棵梭梭苗,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在苏和的心底,有一种绿色的情结和一个埋藏了多年的夙愿。
  回家乡植树治沙,源于苏和对家乡的热爱。看着家乡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苏和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着不远处的黑城遗址,苏和深情地说:“我从小听爷爷讲黑城的故事,对黑城有特殊的感情!这地方常年刮西北风,刮过来的沙子堆积的和黑城城墙一样高,眼看就要把黑城埋了,心疼啊!所以我发誓要栽活一片树,保护这片历史遗迹。”
  1992年,苏和就萌发了在黑城种树的念头,以阻止沙漠对黑城遗址的威胁,但受当时条件限制,无力成行,这件事只好暂时搁置下来。
  2000年,苏和在北京开会时见到了日本治沙绿化协会会长远山正雄。苏和向远山正雄介绍了黑城悠久的历史以及沙漠对黑城遗址的威胁,并邀请他来额济纳考察。2001年春天,远山正雄带着一批日本友人来到黑城脚下,在沙漠里种下了1000棵梭梭苗,第二年又种下了3000棵。但是,由于缺乏管护,补水不及时,梭梭苗大部分都枯死了。苏和看了心疼。他知道,要想种活这些梭梭苗,就得有人留下来照看它们。谁愿意来呢?这个刚毅老人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如今,苏和已年近古稀,但坚守绿色的夙愿依旧:“我是共产党员,有生之年多栽几棵树,给额济纳的后人留下好生态,是最大的愿望。”
   自力更生,茫茫沙海见绿洲
  黑城是额济纳的两大风口之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几乎每天都刮沙尘暴,根本无法做饭,有时帐篷都会被大风掀翻。有些外地人一到这里就被吓跑了。苏和却始终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像在风沙中负重的骆驼,迎着困难前行。
  “隔行如隔山”,搞了几十年行政工作的苏和对造林技术及树种特性了解甚少。他主动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多种实验,总结出一套抗旱栽植技术,选择耐旱的梭梭作为主栽树种。
  从2004年起,每到植树时节,匆匆路过的人们总能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在沙丘上栽树,一行行梭梭苗在他的脚下不断延伸。树栽了要有人管,为了给树苗及时补水,苏和除了到处找水,还向打井工学起了打井。如今,他不仅找到了1口125米深的井,还打了5口20米深的小井。
  除了给梭梭苗补水,苏和每天还要到梭梭林里走一走。2004年,这里鼠害严重,有的梭梭树下有十几个鼠洞,许多梭梭都被老鼠咬死了。为了灭鼠,苏和提着袋子,每天走几十里路,挨个鼠洞投药,投了一个多月,老鼠明显少了,可兔子却多了起来。苏和知道,因为生态恶化,老鼠和兔子的天敌太少了。一次,他在梭梭林里发现了一只狐狸,很是兴奋,马上叮嘱附近的牧民,不要去伤害它。
  为降低种树的成本、提高成活率,2005年,苏和搞了一个梭梭苗圃,当年就育了6万多棵梭梭苗。次年,苗圃不但满足了苏和自己的用苗需要,还无偿给周围的牧民提供了3万多棵树苗。
  在黑城种树的成本很高,苏和算了一笔账:一棵梭梭苗的价格是0.3元,从栽下到成活需要浇6次水,每次浇水的成本至少是0.6元,加上管护,种活一棵梭梭要花6元多钱。
  很多事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得到希望。正是在苏和这样知难而上的求索中,茫茫沙海中才有了这片小绿洲,黑城遗址才没有被风沙淹没。
  树种活了,儿女们不反对了,老伴也舍不得离开了。周围的人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敬佩和支持,在苏和的模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行列中。神舟药业、金涛实业等一批企业实体和嘎布亚图、图布巴图、郭希瑞等退休老干部都开始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如今,额济纳旗全旗上下,全民共筑绿色长城,而这,也正是苏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