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林长制筑生态屏障

12.01.2018  10:11
河长制林长制筑生态屏障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雪润腊梅香。刚刚结束的2018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传来消息:国家林业局将在总结安徽省林长制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实行林长制,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全面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通过河长制和林长制的实施,正在实现让每一条河都有一个“河长”,每处山每片林都有自己的“林长”,让一河一湖、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的目标。

  连日来,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席井村的护林人员忙着为树木清理积雪。入冬以来,该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财政投入150万元,公开招标两家绿化公司为辖区生态林和公园、道路绿化进行养护工作。与此同时,该镇成立林长制领导小组,制订林长制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树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这项工作2017年6月份起已在合肥、安庆、宣城市先行试点。

  在合安高速安庆出口东侧有片100多亩的山场,去年下半年种上了蜀桧、桂花等树木,绿意盎然。 “山上种上了树,山下新修了路,村口有了休闲广场,生态环境美了,站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风景。 ”说起林长制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正在地里种荞麦的村民苏言明满脸笑意。

  “把林长制纳入市对县区、对各部门综合考核,制定了林长制考核督查办法,压实了各级林长责任。市委常委会每月调度河长制、林长制,对行动慢的地区、部门扣分,对后进的约谈、问责。此举有力地推进了林长制顺利实施。 ”安庆市林长办副主任石留喜说。

  截至2017年底,我省16个市都已出台林长制实施方案,全省各地共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12414名。各地把河长制与林长制工作一体推进,不断探索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步伐走得坚实有力。

  “在水边盖房子、搭棚子的现象现在没有了,往河里偷倒垃圾、电鱼炸鱼的也越来越少了。 ”绩溪县金沙村村民许勇,2017年9月底被县河长制办公室聘为县级“民间河长”,负责该县金沙河和支流石门坑河流域内16公里河流水域岸线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他每周巡查河道2次以上。沿着金沙河边巡查,许勇不时拿起手机拍照记录:“只要发现违法搭建、非法捕鱼及周边企业偷排偷倒等问题就要及时取证上报,确保河面、河岸清洁。 ”像许勇这样的“民间河长”,在绩溪县有157名。

  “通过党政齐抓、高位推动,各级河长都要到自己的‘责任田’巡查,河长和相关部门直接面对河湖问题,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些治理管理的难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河流水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涉河涉水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绩溪县河长制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汪逸介绍,该县在推行由党政领导任河长的基础上,还在全县推行实施“民间河长”,建立“河道警长制”,鼓励全民参与治河护河。

  初雪消融,池州市平天湖,水清、岸绿、景美。这里的支流汇入口、观景平台附近都设立了河长公示牌,公布了河长的手机号码、多个监督电话和醒目的二维码标识。一旦发生偷排污水、乱扔垃圾等行为,巡查员和市民可直接拨打手机或通过扫描二维码上报,河长办等有关部门会在第一时间安排妥善处理。

  目前,我省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已全部出台,中央部委要求建立的工作制度省、市、县都已印发实施,延伸到村的五级河长体系已经建立;河长制“见行动”步伐加快推进,全年全省各级河长共巡河达25万人次,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全省5.27万名各级河长责任覆盖全部河流和湖泊,共涉及4000多条河流、200余座湖泊。遍布河湖沿岸的5万多块河长公示牌,详细公布了河长姓名、管护职责、河长手机号码、环保热线,省、市、县都设立了24小时举报电话,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省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和在湖泊实行湖长制的决策部署,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

 

  日前,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大同圩村的滁河边,70岁的“民间河长”葛云龙(右)在大堤上巡逻。滁州市整合社会力量设立“民间河长”参与河湖管理保护,截至目前,共设立“民间河长”85名。本报记者程兆摄

   【记者手记】凝聚力量共建美好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论是林长制,还是河长制,都是通过强化地方党政一把手对生态资源资产的监管责任,推动生态保护属地责任落实的重大举措。

  健全制度是基础,强化制度执行是落实党政主体责任的关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机制,明确责任,从管长远、管根本的角度,下真功夫,种好“责任田”。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建美好生态,增进群众获得感,提升他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