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将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8358”计划

01.10.2016  07:10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8358”计划,即重点发展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35个国家级、省级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实施8个重点专项工程,到2020年力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全省新的主导产业。

重点培育8个产业

十三五”时期,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重点培育发展8个产业,即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大数据、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特种金属材料、节能环保、纯电动汽车等高端细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领支撑全省“双中高”发展。

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壮大以高铁动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力争形成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结构优化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体系;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以大数据与物联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通信和导航、汽车电子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生物产业方面,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壮大现代中药、基因工程药物、新型制剂等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群;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材料、新能源及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打造以液晶显示、碳纤维、亚稳材料、石墨烯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促进河北省由原材料大省加速向新材料大省转型发展。

建设35个重点产业基地

规划》确定建设的35个重点产业基地,按照京津冀空间发展格局及其功能指向,围绕打造河北省四个战略功能区,统筹谋划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建设5个国家级、3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示范基地。

其中5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包括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京津冀(河北)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廊坊国家信息及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到2020年,石家庄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保定新能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00亿千瓦时以上;京津冀(河北)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及相关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廊坊国家信息及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3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则是依托省级以上优势开发区或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细分领域,聚集要素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打造高端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实施8个重大专项工程

8个重大专项工程包括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每年滚动实施百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示范性强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吸引、承接京津创新成果在河北省进行孵化转化;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百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工程:组织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大数据及新一代信息产业、大健康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十大技术创新专项,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互联网+”及大数据示范工程:在制造业、农业、金融、交通、能源、民生、旅游等社会领域,选择具有基础性、平台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的重点项目,分步骤组织实施一批“互联网+”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工程:依托优势产业集聚区、创新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推进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双创”基地,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建设线上线下、孵化投资相结合的“双创”平台。大力发展“众创”,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00家以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工程:深化与中国电子科技等集团合作,加快发展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海洋工程、集成电路、核心元器件、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优势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实施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和新三板上市四大工程,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上市企业达到150家,打造形成环京津、沿渤海、聚省会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密集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建设11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新建500家院士工作站,引进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引进1000名科技型创新英才,培养15万名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2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200个左右创新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