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兵:追花逐蜜养蜂人
镇政府大楼前准备建广场的空地上,近日来了一户养蜂者,从早到晚都可以看见夫妻二人在不断的忙碌着,行经那一段路时,不时传来阵阵蜜蜂飞舞的嗡嗡声,隐约间仿佛亦有蜂蜜的香味儿在飘荡,于是有了了解养蜂人生活的想法。
这日,晨练之后刚六点多,时间尚早,我走进了蜂场。蜂场上所有的蜂箱堆成四个圆环形状,养蜂的夫妻俩站在圆环中挥舞着苍蝇拍打着什么。见我走近,男人暂时停止了拍打的动作,我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他又边打着胡蜂边告诉我,他们是在打胡蜂(野蜂),因为这个蜂要吃养的蜜蜂,不打便会造成损失。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开始了交流。他说他叫叶文敏,是本地蓝田村人,20多岁起就一直从事养蜂事业,已经30多年了。原先基本上都是他一个人在外闯荡,这10年来,由于小孩长大成人没有了羁绊,妻子便随他一起在外出打拼。
养蜂是个常年在外的差事,每年春节过后,叶文敏夫妇就开始外出准备,三月份动身到六安,然后到江苏高邮,采油菜花蜜;四月中下旬去往山东临沂、烟台一带采取槐花蜜;五月至六月在北京长城一带采荆条花蜜,最远要到内蒙古,八月份回程,现在在这里是短暂修养,进行蜂王更换,之后到本市屯溪的博村林场采茶叶花粉。11月份后百花凋零,回家进行休养。“因为那里的茶叶是不怎么修剪的,有大量的茶花粉可采,本地的茶叶修剪的厉害,花少,没花粉可采。”叶文敏感觉到了我的疑问,就进行了解惑。
养蜂的目的就是为了采花蜜酿蜂蜜,为了提高采蜜量,叶文敏夫妇都是拉着一百多个蜂箱,追着花儿跑,黄山、江北、江苏、山东、北京、内蒙……从南到北,走过四季。但是每年的每个地方的花期都不是固定的,他是怎么准确掌握开花时间呢?“我各地已经跑了三十多年,也交了不少朋友,每次出发前,都会电话联系他们,问问具体花期。”叶文敏说起这个还是很自豪的。“年年行程基本上很固定,一来二去,每个地方就都有熟悉的本地人了,也得到了他们不少的帮助,出门在外没有一些朋友怎么行啊!”
追花容易,但同时要带着几十个蜂箱实属不易。以前,先要联系货车,把蜂箱运到火车站,然后再由火车运送到下一个城市,到了当地还要联系货车把蜂箱运送到开花的地方,单单运送蜂箱就要花费好几天时间。叶文敏为了节省费用,没有雇搬运工,都是自己用扁担挑的。现在方便了,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辆货车就能跑遍全国,运送蜂箱的车辆可以走高速绿色通道,不用过路费。此外,原先一些偏僻的农村现在都通了公路,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山林田地间的蜜源地,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也许,很多人会羡慕叶文敏这种一直在路上的生活,但他走遍中国也未曾多看一眼大好风光。“羡慕啥?我们又不是去游山玩水,睡在帐篷里,夏天热冬天冷,别提有多遭罪,但为了挣钱也没办法。不过有一点,因为养蜂的缘故,虽然常年睡帐篷野外,风湿病却没有。”这么多年下来,叶文敏早已习惯了这种游牧生活。
养蜂就是要赚钱的,叶文敏也是靠着养蜂这份事业来养活一家人的。他说,虽然养蜂比较辛苦,但收入也还是比较可观的,相比于在家操持农活要好的多。最初外出闯荡,从三、四十箱蜂儿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多箱,每年的收入也从几千到现在的几万,期间的付出局外人是很难理解的。养蜂也是个技术活,稍微不注意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全年下来赚不了什么钱,甚至亏本。叶文敏说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由于技术不行,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养蜂的规模总是在六七十箱,相比较于同村其他养蜂户,收入算低的,每年所赚的钱也仅仅够养家糊口而已。但他是个肯学和不服输的人,靠着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得来的经验,他逐渐掌握了养蜂的技术,收入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成家后,妻子在家务农,而他一个人在外闯荡,凭着养蜂,90年代他就盖起了楼房,一家人生活的算是有滋有味。不过,命运没有总是一帆风顺的,大儿子眼睛出了问题,初三毕业考上县中后做手术,花了好几万,随后妻子患了严重的腰椎病,不能干体力活,大大降低了务农能力,单靠养蜂的收入,已经很难负担一家人的生活。“那是我家最困难的时候了,幸好我的那个离休的爷爷,看在两个重孙学习不错的份上,伸出了援手,帮助度过难关。而小孩们也是很努力,两人从小学到初中学习都很好,深得老人家的喜爱。”叶文敏动情的说到,说起两个小孩,他们夫妇俩很是自豪,因为他们长年在外奔波,虽然照顾确实不多,但是孩子们都很争气,最后都考上了大学。
现在的养蜂事业也走入了正轨,这两年来效益也很是不错,每年的收入也有个七、八万元,这些钱大部分都是留给两个小孩的,自己留下一部分生活和扩展养蜂。只要我还能挑的动蜂箱,我就会继续下去这份工作的,这个养蜂已经成为了叶文敏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他说着说着,放下手中的拍子,走向一个蜂箱,打开后抽出一块停满蜜蜂的蜂窝正在仔细地寻找着什么,脸上、手上并没有用东西遮盖。
“这里是我的蜂王培训基地,正在培育近二十只蜂王。”蜂王长什么样?见我一头雾水,叶文敏随即说:“看,这只身子比较长的就是蜂王。”顺着他手指的位置,我果真看到一只蜜蜂的身子,比其它的蜂儿要长一点,蜂屁股后面还有一点白的东西。他说:“已经和雄蜂交配了,再过十多天就可产卵。一天能产2000多枚。”随后,他指着一只个头相对较胖的蜂说,这是雄蜂,负责与蜂王交配,而其他相对细瘦的都是工蜂,负责采蜜。
蜂王是怎么培育的呢?据他介绍,把蜂王产的卵放在一个特制塑料壳里,培育十多天,再把塑料壳安放在蜂箱里,给它喂蜂王浆,十多天后就能成新蜂王。为提高产卵率,一般来说,蜂王产卵一到二年就要换掉。换蜂王也很简单,把老蜂王关在一个特制的小箱里就行,否则,老蜂王就会下命令让工蜂杀死新蜂王。
聊至这儿,看了下手机,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快到上班时间了,于是我向叶文敏夫妇告辞,并说以后找机会再来和他们聊。归程中回望,叶文敏的妻子继续拍打驱赶着胡蜂,他换着蜂箱内的蜂王,晨光照耀中,叶文敏的脸上光彩夺目,眼中闪露着微笑,我知道那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那一刻,我又闻到了甜蜜的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