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城春意:清溪河畔兴济桥
家乡小城多古桥,据清《贵池县志》载,共八十六座古桥,至今尚存的古桥二十余座。兴济桥就是清溪河上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桥,桥面长93米,宽8.4米,条形花岗岩砌成。桥面两旁立有石栏。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碑,后毁于兵焚。兴建此桥,除商贾行人之便外,还有阴阳家的迷信,池州西南诸山之水汇于州治南,经城东北以达江,“水之去也,过驶则不聚,其流直,文亦不显”,只有修桥可扼住风水。兴济桥平展,宽敞,宏伟,造型美观。桥南、桥北原有奎星楼、设官亭,这些都已经消失在漫漫岁月的风雨中。
兴济桥是出东城门,去下清溪、三羊墩要经过的一座石桥,站在石拱桥上可以远看百牙塔、清溪塔,还有一马平川的湖心草场,至今还流传着岳飞在这里练兵的故事:岳飞与池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在池州不仅仅是“经过”,而是长期“驻节”、“屯兵”于池州,东门兴济桥外湖心草场,相传当年岳飞奉命出征庐州,在此誓师,池州百姓闻之,杀猪宰羊,捧杏花村香泉慰劳岳家军;在清溪河旁的南湖有岳飞“点将台”,传说是岳飞清溪水军检阅台。家乡的一条河、一座桥,都蕴含着美丽的传说,不管岁月怎样流逝,这些美丽传说都已深深融进小城。
往昔走过石桥,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长满湖草的沼泽地,每到春天,湖滨湿地到处长满野菜:马兰、木心菜、地儿菜,还有下雨后湖场的草地上遍地的菇子,绿绿的、滑滑的,鲜美可口,是湖心草地上雨后的苔菌。这个季节母亲总领着我们走过兴济桥到东湖打芦蒿,芦蒿遍身是宝,叶子可以掺到米粉里做蒿子粑,弥补了粮食的不足。梗子可以当菜,炒熟的芦蒿飘荡着浓浓的清香,就着炒芦蒿吃蒿子粑,四周萦绕着野菜香。感觉这样困难日子,却让母亲那双灵巧的手打理得有滋有味。五十多年过去了,还时常回味野菜飘香的日子,也深深感激东湖的沃土曾默默滋养过我们。
早年的古桥边,曾经有一座古寺,绿树掩映着古寺,静谧的东湖,只有庙里的晨钟暮鼓伴着小桥流水。记得我八岁那年外婆曾带我到庙里烧过香,古庙里香火很旺,大殿里烟雾弥漫,弥勒佛腆着大肚子笑容满面,似乎在笑天下可笑之人。一阵阵木鱼声回荡在庙堂里,诵经声萦绕在耳畔,我好奇地望着这些泥菩萨,心里还有些胆怯。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家中不管大人小孩有小病小灾,不寻医问药,总是先来庙里求菩萨拜佛,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座桥边古寺里。七十年代这座古庙毁于一场大火,火灾后只剩下遍地瓦砾,寺庙里的僧人也不见了踪影,如今恐怕知道这座古庙的人已经不多了。
七十年代初,三二四地质队的勘探钻机来到东湖,地质队的钻塔、机械经过古桥运进了荒凉的湖心,柴油机的轰鸣把沉睡千年的湖滩唤醒,从此古桥再也不寂寞,夜晚星空下高耸的钻塔那点点灯火划破了夜的黑暗,照亮了古桥,使它从千年梦境里醒来……
时光荏苒,如今古桥修葺一新,它的身旁不再是茫茫的湖滩,而是高楼林立的花园式的住宅区,景色宜人的清溪河公园,曾经荒芜的湖滩,已经是绿草如茵,荷叶莲莲。一群群白鹭在平天湖的晚霞里翩翩起舞。早春二月时的烟雨江南,在古桥下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一览亭”里,看东南湖处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风正得意地雕琢着这里的一切。
伫立在古桥上,远望在绿茵簇拥中的百牙塔,它正俯瞰着流过身边的清溪河。兴济桥头的香樟树下,每天都聚集许多退休的老人,坐在树下的长椅上,侃侃而谈。家事国事身边事津津乐道。还有悠扬的黄梅调萦绕在古桥旁,又随风飘落到微波涟漪的清溪河里。阳光透过香樟树的树冠稀稀疏疏的洒在草地上,香樟树的清香飘荡在微风里沁人心脾……静看桥下清溪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那绵延不尽的流水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小城春秋。
古桥和清溪河在历史的变迁中,共同经历了岁月的风雨。穿越历史,穿越岁月,永远定格在心灵,让记忆的脚步常在那里徜徉。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