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涌动拥军潮

01.08.2014  02:08

      安徽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江淮儿女奋勇支前、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十八大召开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中国梦和强军目标的实现,加大投入,出台政策,以真招实措支持部队建设,群众性、社会化双拥活动蓬勃开展,江淮大地涌动着拥军优属道道暖流,呈现出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的喜人局面。
      目前,我省共有19个市、县先后分别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其中合肥市连续7次、蚌埠市连续5次、滁州市连续4次获得此荣誉。
      1、拥军优属是大事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拥军优属作为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把双拥宣传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价值观体系建设,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军事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把双拥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使双拥工作在运行上得到了规范。
      亳州、铜陵等市将双拥工作写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点,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滁州市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常委议军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查双拥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促进涉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合肥市将改善驻军训练、学习、生活条件列入重点工程建设范畴,去年一年就投入了XX多万元,解决部队实际困难;宿州市把双拥工作作为政治品牌和城市品牌,建立起以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站和志愿者服务队为主的四位一体的双拥工作体系。目前,全省各市、县也都成立了双拥工委(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街道、社居委普遍建立了双拥工作机构和各类双拥服务小组,形成了“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干”的双拥工作管理服务网络。
      2、宣传教育覆盖广
      去年,全省各地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努力营造人人了解双拥、关心双拥、支持双拥的良好氛围。宿州、淮南、岳西等地,充分利用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斥巨资修建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市清明期间组织有关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群众10万人,到卜塘烈士陵园拜谒革命烈士,提高民众的国防意识;宣城市在市区主要路口设立双拥宣传牌、制作双拥专题片、编辑双拥宣传画册等,宣传双拥工作和有关政策,营造全社会尊重军人军属的氛围;黄山、淮南等市坚持开展“双拥宣传月”、“国防教育周”、“军事活动日”,在市、区县各新闻媒体统一开设专栏,刊登双拥工作成效的报道,弘扬双拥光荣传统,据统计,去年仅黄山市直媒体刊播(发)双拥工作新闻报道达400余篇(条)。
      结合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各地分别采取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双拥征文等多种形式展开双拥宣传。蚌埠、阜阳、池州等市与驻地官兵共同举办军民联欢会、体育友谊赛等活动,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同台竞技的体育比赛共话军民雨水深情;六安在皖西日报、六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先后开辟国防教育之窗等多个专题专栏,大力宣传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以及老区革命传统;铜陵市开展“双拥合格单位”、“十佳、十优好军嫂”等评比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双拥先进典型,激发全社会参与拥军的热情;合肥市在主要商区、火车站设立“双拥一条街”、“军人服务站”等,兴建双拥文化广场,为驻地、来往军人,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服务。
      一系列的双拥主题活动,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形式,在全社会激起了浓厚的爱国拥军热情。在全国双拥办组织的纪念延安运动70周年征文活动中,各地市踊跃向《中国双拥》、《国防教育》等国家级媒体投稿,全省投稿用稿量均排全国第一,受到全国双拥办表扬。
      3、支持部队建设力度大
      全省各地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作为拥军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对部队建设的支持力度。去年10月,广州军区在我省开展“使命行动—2013B”演习,滁州市全程参与、全力保障,为部队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广州军区还专门给省委、省政府发来了感谢信。省交通厅把交通战备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稳步推进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30余批次保障军区部队完成重大军事任务。安庆市高度重视驻宜部队建设,凡涉及部队的有关专项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凡涉及部队战备、训练、执勤及后勤建设改革等工作,均优先保障,出台相关政策;凡涉及重要军事设施,都积极采取措施坚决予以保护。省国土厅批复合肥、淮南等7宗武警水利部队营房建设用地指标共1003.28亩,支持部队营区和训练场地等项目设施建设。蚌埠市优先核发武警市支队、空军干休所等驻军单位建设用地,改善驻地官兵的居住生活环境。黄山市依法维护部队的土地权益,在驻军532医院扩增用地和屯溪区消防大队用地上,积极解决相关问题,为武警黄金部队10个黄金资源勘查项目提供优良服务。春节前夕,省双拥办、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下文《关于做好走访慰问作战部队基层干部家庭工作的通知》,所有市县领导班子同时行动,将一份份慰问信、慰问品送进基层干部家里。
      为改善驻地官兵训练生活条件,各地、各部门均采取不同方式,多方位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宣城市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帮助驻地部队解决生活饮水难、道路通行难、营房改建资金短缺等现实困难;省粮食局将所有军粮供应站纳入应急网点建设,将8个市级军粮供应站纳入区域性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军粮应急保障体系;合肥市加强对市属职能部门的监管,保证为部队的建设、训练和生活提供优质保障;铜陵、黄山等地深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主动关爱生活困难的烈军属、退役军人和残疾军人,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2013年全省各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共投入资金XX亿元,其中省级财政XX亿元。
      4、依法拥军效果好
      去年以来,安徽省、市各级狠抓政策创制和军转、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本着“落实现有的、完善不足的、出台空缺的”原则,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安徽省重点优抚对象享受普惠加优待若干规定》;省高院与省军区政治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军维权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法院系统开展双拥工作;芜湖市充分完善《芜湖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妥善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问题;亳州市制定了《亳州市贯彻落实〈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实施细则》,对参加普通高中录取的军人子女给予优待;合肥市下发《关于调整一致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的通知》,切实维护残疾军人的利益;淮南市修订完善《淮南市拥军优属条例》,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铜陵市开展《军事设施保护法》专项执法检查和普法宣传,有效杜绝了破坏军事设施行为的发生……。据统计,自去年起全省陆续修订出台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方面100多项双拥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解决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伤病残人员移交等重点难点问题。
      与此同时,各地市从自身的市情、县(区)情出发,在解决优抚对象现实困难、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中出实招、办实事。马鞍山市在随军子女入学上实行年龄、分数、择校“三优先”,确保军人子女进入当地最好学校就读;六安市建立官兵意见收集、梳理、交办和督查工作机制,将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逐项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蚌埠市对安置随军家属就业新开办的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城镇退役士兵、军队转业干部,3年内免征增值税;芜湖市把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金全部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举办“退役士兵暨军嫂专场招聘会”和各类技能培训班,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池州、安庆等地将所有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医疗保险,实行“一站式”便捷服务,享受门诊医疗补助、大病医疗补助和住院医疗补助;铜陵市统一城乡“三属”定期抚恤标准(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农村“三属”定期抚恤标准分别提高70%、60%和53%;合肥市及时为2013年达到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发放生活补助,审核、审批符合享受生活补助的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19070人。
      去年,安徽省大幅度增加了优抚经费投入,全省发放各类抚恤资金16亿元,覆盖48万名优抚对象;4320名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30330名退役士兵推荐就业,随军未就业家属全部享受无工作就业补助,基本实现了部队、接收单位和复退军人“三满意”。
      5、军民融合开新局
      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针,把拥军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安徽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率先研究出台《关于聚焦强军目标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编制《全省军民结合产业规范》,加强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公共平台能力建设。省国防科工办组织省内多家单位参加第四届国防与军工配套产品技术应用发展项目推介,共支持73家单位的73个军民结合项目;引导民口企业“参军”,共有100余家取得保密资质,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步。省科技厅组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军民结合产学研联盟,开展“军民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课题研究,探索了军民融合技术转移模式,启动6项军民融合重大科研项目,推入资金XX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XX亿元,拉动产业投资XX亿元;支持军转民技术项目8个,资助经费200万元,预期产值XX亿元。目前,我省军地产业、科技融合效益初现。
      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把军事功能植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军地共谋打赢的整体合力。安庆市在道路、机场、港口、通信、电力、人防等建设项目规划、立项、设计、审批、验收和管理中,都预留军事接口,满足国防需求。黄山、铜陵、池州等地,在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在“三条高铁”和池州港口的公用码头建设中,统筹考虑交通战备需要,为部队战时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地交通保障。
      6、大双拥格局初形成
      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两新组织已成为我省双拥工作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201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安徽省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开展爱国拥军活动的实施意见》,“两新”组织拥军工作在我省全面展开。铜陵、黄山等地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实施细则,调动了非公经济组织的拥军热情;淮南市成立爱国拥军促进会,整合零散的拥军群体成拥军团队;合肥市成立了“民营企业家爱国拥军协会”,引导非公经济开展拥军活动;各地都及时召开了“两新”组织拥军工作座谈会,在“两新”组织中成立了双拥工作机构,配备了双拥联络员。
      全省各地“两新”组织在拥军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开展支持驻军基础设施建设、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帮扶困难优抚对象等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蚌埠市安徽天祥集团、安徽百惠集团、市福建商会等130余家“两新组织”坚持爱国拥军不断线,为子弟兵和优抚对象送钱物、送服务、送优惠。宣城市宣酒集团多措并举开展双拥工作,先后与宣城军分区、区人武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捐助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各项捐款累计达4000多万元,与160多名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签订了就业协议;祁门县有60%的“两新”组织与驻军部队建立了双拥共建关系,2013年支持部队建设经费28万元,援助优抚对象20万元,接收退伍军人20余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11人;滁州市新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了“拥军工作领导小组”,与驻滁73047、73091部队等多家部队建立共建常态化机制,接收部队家属就业28人,安置退伍军人100余名。池州市台州商会与池州军分区联合举行“鼓励军人学习成才奖励基金”发放仪式,98人次现役军人获奖,发放奖金46300元。铜陵市组织发动安徽铜都流体科技有限公司、铜陵富鑫钢铁有限公司等一批“两新”组织与部队结成“共建”对子,推进共建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发动130家民营企业参与全市2012年退役士兵专场就业招聘会,提供可选择岗位1841个。据悉,2013年,全省各地发动“两新”组织为退役士兵举办数百场就业招聘会,5101家企业提供160659个岗位,29954名退役士兵积极参与,15165名达成就业意向。

 

上报单位:双拥处
信息作者:王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