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水源区面源污染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08.07.2015  21:01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7月8日讯     近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开展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验收工作,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承担的“长三角水源区面源污染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长三角地区的浙江安吉、江苏宜兴和上海奉贤等地水源区开展了面源污染林业修复研究,其中在安吉创制毛竹+南方红豆杉、毛竹+披针叶茴香、板栗+油茶、板栗+披针叶茴香等经济林林分结构改造模式10种,试验示范林面积260亩;构建坡地板栗+安吉白茶、板栗+金银花等5种模式等高植物篱试验示范区,面积210亩;营建水杉+竹子、竹子+灌木、水杉+竹子和草本植物等滨岸植被缓冲带试验示范区140亩;营建塘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试验示范区100亩;在宜兴营建塘渠-湿地生态系统300亩,建立生物防护带为主的面源污染林业生态修复研究基地200亩;在奉贤黄浦江沿岸营建生物防护带100亩。
  通过几年来的研究,项目阐明了经济林地面源污染的时空特征,评价了植被缓冲带削减氮磷的生态效果;开展了经济纯林林分结构调整、坡地固氮植物篱构建、塘渠-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出了水源区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坡地固氮植物篱建设技术、水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和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分析了生态塘渠-湿地复合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季节变化,创制了面源污染塘渠-湿地复合系统治理技术;开发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竹炭堆肥技术并获得专利授权。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已获得授权1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3人,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
  项目成果在浙江省“五水共治”、江苏太湖防护林建设和上海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中得到应用,推广前景广阔,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能够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典型乡村样板和技术路径,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有重要意义。(中国林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