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古城逐渐清晰 秧溪街可能比广阳城还大
湖底古城现“眉目”
10月15日上午,太平湖考古队潜水员正式下水探摸,这是自10月11日太平湖水下考古启动以来,考古队员首次潜水进行实地探摸。经过考古队员的实地探摸,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水下古城“眉目”逐渐清晰。
古城城墙有1米多高
太平湖水下考古队领队张辉介绍,此次水下探摸工作根据天气、水下能见度,上午和下午分别安排2组潜水员轮流下潜作业,“通过水下探摸,在10月20日之前,我们要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选择重点考古区域,在已知的广阳古城、龙门古镇和秧溪街3处重点区域中,再选择重点区域,对其局部特征进行更细了解。”
通过前期的水面声纳探测,考古队基本探明广阳古城的大致范围。当天开始,考古队员身背50公斤装备下潜作业,对古城进行深度探摸,分别确定了东、西、南3个下潜点。张辉表示,通过对古城城址西端进行探摸,查看了建筑基础和城墙保存情况,发现古城城墙残存高度有1米多,水下淤积为20-30厘米左右,基本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不会对考古工作产生太大影响。
秧溪街可能比广阳城还大
张辉介绍,声纳扫测的探测范围为广阳城遗点到秧溪镇遗点,大概有10平方公里左右水域面积,对广阳城址的遗点和乡镇的遗点,进行了重点扫测,“根据我们对城址遗点扫测来看,它的分布布局基本保存比较完整。”
“对秧溪街遗址我们也进行了扫测,对比我们原来掌握的资料,实际扫测面积远远大于原来调查的面积。”张辉表示,通过水下探摸和扫测发现,秧溪街的分布面积可能比广阳城的面积还要大一些。
发现疑似广阳大桥
在水下探摸过程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座桥梁,疑似广阳古城的标志建筑——广阳大桥,但有待进一步探摸和考察。
根据《太平县志》和相关资料记载,广阳古城有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桥梁——广阳大桥,在当时被誉为“皖南巨工”,也是广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经过水下1个多小时的探摸,潜水员带回了桥梁的大致探测信息。
“我们下潜以后,顺着水边的浮标到了水底,水深大概17-18米左右。”福建考古所副所长羊泽林介绍,考古队员先找到一个桥墩,顺着桥边护栏和桥的方向探摸,过了差不多5个桥墩,到了河中间的位置,发现桥梁的另一端已经断掉。“本想确认一下桥墩的高度,我们潜到最深的位置,应该是22米,但是还没有到河的中心最深位置,所以桥墩高度至少超过5米。”羊泽林说,桥梁东边一段保存相对较好,包括桥面、桥墩、护栏都比较完整,西端保存要差一些。桥面建筑方法类似预制板,中间有一些石块,掺杂了类似水泥一样的物质,桥面厚度至少40-50厘米。在桥边,考古队员还发现了河堤两边鹅卵石铺的一些护坡,以及岸边用石头砖块砌的一些遗迹,但是因为倒塌得比较厉害,目前只能看到基础部分,具体是什么性质的,还有待下一步调查。
至于这座桥梁是否是县志中记载的广阳大桥,考古队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探摸和考察。同时,根据水下采集的视频素材和相关数据,才能最终明确。
太平湖考古条件非常好
连日的晴好天气,为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羊泽林介绍,太平湖水下能见度差不多有1.5米左右,水质也比较好,这种环境对潜水开展水下考古调查,是一个比较理想环境,“相对于其它地方来说,太平湖在内陆水质里面,已经算是很好的了。水面风平浪静,水质能见度好,水温适合,水的深度也比较适合开展水下考古工作。”
张辉也表示,就水体的环境来说,太平湖是比较理想的,包括水文、能见度、水深、水底的淤积程度,都有利于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黄山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