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一农民痴迷气象观察近30年 屡屡言中中长期气象

28.10.2014  13:03

气象观测记录对常人来讲是个有点深奥的领域,但在池州市贵池区梅街境乌石村境内的大山边,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却坚持观察与记录风向、云层等气象指标近30年,并尝试做当地及长江流域中长期气象预报。10月22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走近农民吴新明,听他讲述自己的坚持与梦想。

异常天气引老农“问到底”

乌石村地处皖南的群山中。10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吴新明家时,他正在自家的小楼前忙活。这位地道的山村老农,脸庞黝黑,双手粗糙,有些瘦弱但看起来很有精神。

今年51岁的吴新明初中学历,毕业后就在家务农,而对气象的痴迷缘于1987年的一次天气异常。吴新明介绍,1987年立秋前的一天,他注意到天上有很大的日晕出现,“ 农谚称‘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按常理应该过几天就会下雨。当时的地里的庄稼正旱着呢,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后来一个多月都没有下雨。”

吴新明意识到农谚并不一定准确,他萌发了探索气象规律的想法。从那时起,他开始每天留意观察风向、云层、雨雪等天气变化,并对此一一记录,不管有多忙,这件事一定不会落下。

几乎不出远门不在外留宿

在观察记录的同时,吴新明还注意收集各种农谚及与气象相关的各种资料,甚至还读过《中国古代科学家》等书籍。

吴新明介绍,每天的晴雨交替、日月晕成像、东西虹征兆、雾变、风云、气温及动植物变化他都会观察记载。观察方法都是土方法,如看炊烟的飘向、看花开花落时间点……他还特别重视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间的天气发展变化进行归类,“达到三次以上就归类归档……”这么多年来,吴新明除有一次外出打工,几乎很少出远门,有时候即使外出了,也要想方设法赶回来。“ 因为要每天观测与记录,我从来不在外面睡。当天的变化晚上一定要记录下来。”为何在其他地方不能观测呢?吴新明介绍,“ 各地的‘露点’不一样,我观察记录最关键的就是要与以前的比对。”

曾因“立功”获200元奖励

吴新明介绍,中长期天气预报及区域性灾害性天气预报一直是个难题,“ 目前秋末至春初的天气变化如同西医外科一样已非常准确,不过春末、夏、伏、秋初又如内科的疑难杂症,有时候‘老中医’倒会有好办法。”

“1995年11月,冬干严重,当时谣言四起,说要到第二年三四月份才会下雨。”吴新明自豪地说,经反复推敲研究,他大胆推断旱情可在1996年1月8日左右缓解,1月12日至18日有明显雨雪天气。这一结果,他还用急信寄到了当时的池州地区气象局。

令人惊讶的是,后来的天气果然应验了吴新明的预测。时任池州气象台台长焦克刚代表气象局所写的回信,吴新明至今保存。在回信中,气象部门对吴新明的行为进行了肯定与表扬,希望其继续监测并表示“甚至可以提供简单仪器”。据吴新明介绍,当时气象部门还奖励他200元钱。“ 后来的1996年洪灾,1998年、1999年长江中下游强降水,我都预测到了。”

被指“不务正业”仍然坚持

“以前村民们经常向他打听天气变化,服务于农业生产。”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吴一欢称。池州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吴新明的精 神 确 实 值 得 鼓 励。据 介 绍,现 在 的 科 学 预报 主 要 是 通 过 建 模 测 算 出 数 值 预 报,短 期 预报 已 非 常 准 确,但 对 中 长 期 预 报 由 于 存 在 后期 某 项 参 数 变 化 的 可 能,有 时 候 难 免 有 偏差。“ 通过长期观察记录而形成的经验预报还是 有 一 定 参 考 价 值 的。”相 关 负 责 人 表 示,近期将会与吴新明接触,“ 如果确有价值,我们肯定会重视。”

吴新明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用村民的话说是“不务正业,要是外出打工早发了”。但谈到未来的打算,吴新明仍然很坚持,“ 科学仪器毕竟不能完全代替经验。气象研究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如有可能,希望能在这大山建个观测点,让我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朱春友摄影报道

0

编辑:高勇

资讯标签: 池州 农民痴迷气象观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