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在基层”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1月1日讯 (记者:马静)2015年,我省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升20%,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加快转型升级
2015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民生工程,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财政补助标准,试点推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在保证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水平逐年提升的基础上,创新敬老院运营管理,扩大农村养老机构服务面。
元旦前夕,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敬老院的会议室里其乐融融,志愿者与老人们一起听戏、唱歌,让冬日午后的小院里多了一份温馨。
敬老院院长方庆珍介绍说,2015年,包河区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610元提高到710元,财政又拨款上千万将敬老院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新建五保供养特护区,为提高五保老人晚年生活质量提供了新保障。方庆珍说:“特护区就是让我们工作人员给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贴身服务,而且在特护区里设立一个医务室,给他们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所有的都不用老人花一分钱,都是政府兜底。”
省民政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农村敬老院1947家,五保供养对象42.2万人,2015民生工程中所要求的“新增2万张建设床位”已经如期完成,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较上年提升约20%,超额完成民生工程目标。
在完善农村敬老院硬件设施、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的基础上,我省去年还加快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转型升级,通过公建民营、合作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盘活农村养老机构的闲置资源。
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五保户老人袁永贺最近认识了几位新朋友,只要天气好,老人们就聚在敬老院的广场上活动活动筋骨,还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玩起了套圈游戏。袁永贺说:“玩的当然开心了,活动活动身体啊,运动运动身体也健康些。”
袁大爷告诉记者,前些年,敬老院里只住着十几位老人,一到冬天就各自窝在房间,到处冷冷清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杨镇引进民办养老机构来运营敬老院,在确保辖区五保和三无老人的入住床位外,剩余床位向社会老人开放,入住老人和工作人员逐步增加,敬老院里越来越热闹。敬老院负责人张蓓介绍说,目前敬老院入住率达75%,服务人员也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26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都更加完善。张蓓说:“遇到传统的假日,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陪着他们一起过年,让五保老人感受到和社会老人一样的温暖,让他们感觉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截止2015年11月底,全省已有177家农村敬老院通过公建民营改革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借助社会力量的注入逐步化解当前农村敬老院床位闲置、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尚林永说:“开展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农村敬老院自身设施条件、尤其是完善护理功能;二是有利于盘活敬老院闲置床位资源,提供床位利用率,为当地高龄、失独、失能失智、空巢等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
[ 编辑: 姜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