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为中国碳市支招: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很关键

05.02.2015  11:09

    “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进入十周年、中国即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之际,我们希望能够与中方分享欧盟在节能减排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拓展双方在碳排放交易领域的合作。这符合欧中的共同利益。”2月4日,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司长Mary Veronica Tovsak Pleterski在北京出席中欧碳排放交易高层论坛时做出上述表述。

  2014年12月底,发改委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适用全国碳市场的国家层面政策。Pleterski对此评价称,“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国家排放交易体系的官方文件,表明了中国继续推进全国排放交易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一旦这一体系得到实施,中国将运行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欧盟和中国在2014年正式启动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节能减排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欧盟的经验帮助中国建立全国范围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该项目的指导委员会由欧盟和中国的政府官员组成。这一项目将促进双方官员就碳排放问题进行定期研讨。Pleterski此次来华也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这个项目。她说,“欧盟希望在2016年之后也能跟中国保持在这一领域的合作。”

  “欧盟对于与其他地区的碳排放体系进行合作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目前,与瑞士碳排放体系的接轨已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会谈,相信很快就能启动。” Pleterski表示,目前中欧还没有对未来对接碳排放市场展开讨论,但在中国启动全国碳市场后,欧洲肯定愿意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展开合作。

  基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十年的运行经验,Pleterski认为,“碳排放交易是减少温室气体最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可以为中国的绿色增长战略服务。”她强调,有效的碳市场可以作为传动带,将长期减排目标转换为绿色科技的投资决策。

  在进行全国范围的碳市场建设时,Pleterski指出,中国应当特别注意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两个问题。

  “透明度是一个运转良好的排放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体系的信誉度、可接受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她指出,只有让企业对体系中的碳配额稀缺程度有清晰的概念,它们才会相信配额价格所发出的信号,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欧盟在这一点上是有过教训的:2005年至2007年,当欧盟确定排放体系第一阶段的排放总量后,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均未对体系中企业的排放量进行核查。碳价从2005年的8欧元一路攀升到2006年的近30欧元。之后,欧盟发布了排放量核查规定,碳价在三天内从30欧元下跌到12欧元。

  Pleterski说,为了保证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可信性,需要建立一个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MRV)和一个杜绝欺诈的登记系统。

  在拥有了足够的透明度之后,Pleterski说,还应该建立一个监管框架实现市场发展的可预测性。“对于中国等增长强劲的市场来说,可预测性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的新进入者需要了解经济发展前景,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尽管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十年前就开始运行,但直到2013年才开始大幅增加体系的可预测性。比如,每个成员国可以计算出下一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排放总量,企业可以了解2020年前后将获得多少配额、有多少配额将被拍卖等。

  Pleterski强调,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一开始最好实施灵活而不是看似完美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重要的是,在考虑到中国具体情况的同时,要把系统最基本的框架搭建好,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推动整个节能减排产业的有效运行。”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