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5月15日讯 (来源:中国经济林发展报告2013)世纪之交,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发展经济林对促进山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经济林发展的政策。在国家政策、林权制度改革和市场作用的驱动下,经济林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林在林业中的地位
(一)经济林产值占林业总产值比重
经济林产业产值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经济林种植和采集产值775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6.4%。全国经济林果品加工、贮藏企业已达2万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900多家,年加工量1600万吨,贮藏保鲜量1200万吨,年加工储藏产值1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两倍。全国已建成经济林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苗圃)4273处,年提供各类优质苗木50亿株,基本满足经济林主要品种和数量对苗木的需求。以经济林为依托的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新型产业的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特别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木本粮油、特色鲜果、木本药材、木本调香料等4大类30个优势特色经济林树种,与“十五”末相比,面积增长15.6%,产量增长84.3%,产值翻了一番,发展速度均高于一般经济林,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优势特色更加明显。截至2012年,全国经济林产业实现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对林业产业的贡献率占到1/425%以上。经济林栽培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有5个省(区、市),产值超过100亿元有8个省(区、市);经济林产品涌现出一批全国性的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的“中国经济林之乡”达到421个。经济林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经济林面积占森林面积比重
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国新造经济林每年超过100万公顷,占年度造林总面积的20%,并呈扩大趋势。2012年,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3703万公顷,占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面积的17.83%,产量达1.42亿吨。面积和产量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37.4%和54.3%。主要经济林面积、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特色干鲜果品年出口额3.2亿美元,成为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重点林产品。
(三)经济林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劳动力就业的贡献
我国从事经济林种植的农业人口约为1.8亿,2010年人均经济林种植收入560元,占其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其中,从事优势特色经济林种植的农业人口约1亿,年人均收入达到122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在一些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的山区大县,农民来自优势特色经济林种植的收入占比达到60%以上。林农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经济林,不仅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环境,而且增加了收入,探索出一条“不下山也能生活,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就业门路。山东省从事经济林的农业人口达1000万人,蒙阴、沾化等地农民,年人均经济林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湖北省罗田县,农民年人均经济林纯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2/3。实践证明,农村要发展,农民收入要提高,全面小康要实现,选择发展林果业,尤其对于山区来说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途径。
二、经济林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格局,增强优势特色产品供给、粮油安全保障、富民增收能力。重点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特色经济林,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优势产区,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经济林重点县,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示范基地。
———-产品供给能力翻番。优势特色经济林产品年产量翻番,其中,油茶、核桃、枣等为主的木本粮油经济林面积增长60%,产量增加2—-3倍。
——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基地面积增加2倍,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优质产品率达到80%以上。
——产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优势特色经济林一产产值超过6000亿元;产果品加工比例达到30%,产品贮藏保鲜比例达到35%。
——富民增收地位更突出。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亿个工日,农民来自优势特色经济林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以油茶、核桃、枣、板栗、仁用杏等为主的优势特色经济林良种苗木生产基地,保障良种壮苗充足供应,全面推行品种化、良种化种植。加大优良新品种选育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高标准品种基因库和种质资源汇集圃,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
——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优势特色经济林基地。优先建设一批国家级优质高效示范基地,选择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适生品种,推行标准化栽培。强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提高机械化管理程度,提高特色经济林的综合生产能力,带动经济林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优势特色经济林相关生产管理标准,加大标准实施和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矮化密植、网架式、棚架式等标准化栽培模式;实行科学施肥,全面推行增施有机肥、生草栽培、测土平衡施肥、安全间隔期用药等标准技术。推行绿色、有机栽培管理标准,支持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
——提升产业化水平。扶持一批类型多样、资源节约、效益良好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鼓励进园入区,推动集群发展。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和新型营销方式,扩大经纪人营销专业队伍,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紧密型联结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构建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良种培育、优质丰产栽培、循环利用、现代信息、农机装备、储藏加工、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国家级经济林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重点建设和完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实用人才培养,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三、经济林资源分布及总体布局
按照《中国林业发展区划》、《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和本次发展现状摸底调查,经济林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分为五大片区(见全国经济林总体分布图)。
(一)东北中温亚寒带片区
东起长白山,西至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南接燕山山脉,北以大小兴安岭为界。区内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为主体,山地、沙地、林地资源丰富。行政范围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个省(区)。气候为湿润型温带气候,年降水量由东向西从1000 mm降到400 mm,年均温-4~6℃,无霜期100~160 d,气候寒冷,生长期短。该区为果用红松、榛子、秋子梨、蓝莓、树莓、东北红豆杉、北五味子、刺五加等经济树种核心产区,是野生浆果、山野菜、食用菌等森林食品和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果用红松、榛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此外还有板栗、山杏、核桃、沙棘等经济树种。
该区重点发展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榛子、果用红松、蓝莓和沙棘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二)西北大陆性温带片区
东起浑善达克沙地,西至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国境线,南到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六盘山及长城沿线,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行政范围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个省(区)。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沙,由东向西年均降水量从400 mm降到200 mm以下;气温相差大,年均气温2~12℃,而塔里木盆地一些地方和吐鲁番盆地、银川盆地属暖温带气候。该区适宜栽植的主要经济林有核桃、枣、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扁桃、阿月浑子、巴旦木、文冠果、葡萄、梨、苹果、杏、石榴、无花果、枸杞、沙棘等,是我国核桃、枣、山杏、石榴、枸杞、沙棘等优势经济树种和葡萄、苹果、香梨等特色水果的核心产区。
该区重点发展核桃、枣、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杏、石榴、枸杞、沙棘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三)华北黄河中下游暖温带片区
东起渤海、黄海的海岸线,西至陇东山地,南达秦岭、伏牛山、淮河及苏北灌溉总渠,北至长城以南地区。行政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等12个省(区、市)。本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包括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燕山山脉、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北坡、六盘山等地貌,自然条件多样。气候属暖温带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400~950 mm,年均温度8~14℃。该区是我国落叶木本粮油和大宗果品的核心产区,包括板栗、枣、柿、核桃、银杏、花椒、苹果、梨、桃、葡萄、猕猴桃、樱桃、石榴等;此外适宜栽植的还有山楂、杏、桑、无花果、榛子、杜仲、金银花、仁用杏(山杏、大杏扁)、长柄扁桃、油用牡丹、文冠果等。
该区重点发展核桃、枣、板栗、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柿、银杏、榛子、花椒、杜仲、金银花、杏、石榴、樱桃、猕猴桃、山楂、长柄扁桃、油用牡丹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四)南方丘陵山地亚热带片区
东起黄海海岸线,西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相邻,南部以南岭南坡山麓、两广中部和福建东南沿海为界,北至秦岭山脊、伏牛山主脉南侧、淮河流域。行政范围涉及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四川、重庆、湖北、浙江、贵州、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广西、广东等16个省(区)。本区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皆有,北部和中部为秦岭、淮阳山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东部沿海丘陵。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无霜期250~350 d,年降水量一般高于1000 mm。适宜栽植的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核桃、山核桃、油桐、乌桕、柑橘、梨、杨梅、枇杷、荔枝、猕猴桃、板栗、柿、银杏、油橄榄、茶、笋用竹、花椒、八角、肉桂、杜仲、厚朴、黄檗、山茱萸、金银花、漆、山桐子等。
该区重点发展油茶、核桃、油桐、油橄榄、板栗、柿、银杏、花椒、八角、厚朴、杜仲、金银花、杨梅、猕猴桃、香榧、山桐子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五)西南高原季风性亚热带片区
范围包括我国的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东部。行政范围涉及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甘肃、青海6个省(区)。本区属典型的山原地貌,地势由西向北向东南呈阶梯下降,垂直地带发育明显。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18℃,年均降水量在400~1100 mm,水热资源丰富。受错综复杂的高原地形和海拔悬殊的影响,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类型多样。适宜栽植的主要经济林有核桃、板栗、油橄榄、花椒、澳洲坚果、红豆杉、山苍子、茶、笋用竹和食用菌等。
该区重点发展核桃、油橄榄、板栗、花椒、澳洲坚果等优势特色经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