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飞机进山仍有多道坎《安徽日报农村版》
最近,农机推广站站长程良河的电话几乎“打爆了”。 “现在是山核桃植保季节,农民都在问能不能用无人机打药。 ”4月20日,宁国市农机推广站办公楼前,这名老农机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当地春季病虫害防治的新变化。
程良河告诉记者,宁国作为“山核桃之乡”,共有核桃林31万亩。“去年林业部门利用项目资金,在南极和万家两乡镇试点直升机植保,效果不错。所以今年不在试点范围内的农户纷纷来问无人机植保的情况。 ”他解释说,飞机植保是好事,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市场价格来看,要大规模市场化应用,仍有不少难题待解。
飞机植保效果好费用高
去年4月,南极乡首次尝鲜直升机植保。 “政府和林业部门拿出了50万元项目资金,从武汉租用直升飞机,免费给我们和邻乡3900多亩的山核桃林进行了飞防。 ”乡长潘志胜向记者介绍,以前当地都是一家一户单独防治,不仅效果不理想,农药残留量也无法控制,“有的农民使用的农药具有高毒性,农药残留量超标;有的农民对农药配比不了解,也导致了农药残留。 ”
“飞机喷洒农药杀虫很管用哩!”该乡梅村村村民高登风对记者说,去年他家30多亩山核桃林进行飞防后,不仅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农药残留也控制在合理范围,大大缩短了植保时间。
因为村民认可度高,该乡今年又争取了1万1千亩飞防试点。潘志胜说,此次试点范围不仅覆盖全乡14个行政村,他们还尝试了“市场+政府补贴”的方式,“村民只需支付35元/亩的费用,其余费用由乡镇补贴。 ”
“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该市农机局副局长章军表示,农民人工打药两次的费用是60元/亩,而飞机植保按照面积和费用的比例计算下来,一亩要100多元,“政府补贴只是为了引导农民,能否持续投入暂时还不清楚。 ”
“飞”进山面临技术难题
直升机推广有难度,无人机能否“胜任”山区植保需求? “想在山区推广,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复杂的地形。”程良河表示,由于无人机依靠地面人员操作,大部分只能在可视范围内飞行,植保距离受到限制。其次,目前用于植保的无人机最大承载农药量只有10公斤,导致其植保范围有限,需要进行多次作业。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批量生产,因此无人机的售价也比较高。”程良河说,目前最便宜的一台价格都超过了10万元,即便农民购买了机器,想要更换零件或维修也很头疼,“很多设备都是厂家自己制作的,更换维修必须从原厂发货,如果路途远可能还会影响到当季的病虫害防治。”他向农户建议,等无人机可以量产时再考虑购买。
自走式植保机或破局
“不管是无人机还是直升机,都只是山区机械化植保的一种探索。 ”省农机局科教处处长赵渊认为,虽然飞行类植保机械的生产厂商众多,但飞防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还不适宜在山区推广,“比如山区的特殊地形,如果操作不当也容易引发事故。 ”
“可以尝试从现在使用的背负式机械,向中小型自走式机械转型。”在赵渊看来,农业机械的改进只是改变山区植保现状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当地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才能正真实现统防统治的目标。 ”(本报记者 王逸群)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