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教育是桐城一张锃亮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桐城市坚持“四个统筹”——统筹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建立关爱体系、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努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辉煌业绩,先后获称首批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首批省教育强市,并成为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国家级试验区,展现了桐城市作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排头兵的独特魅力。
“均衡”唤来城乡教育新
——桐城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全校519名学生中,周边县乡来了120名,城区的来了53个”。日前,桐城市三星初级中学校长汪江文自豪地对记者说,学校虽然位于偏远的农村,但硬件设施跟城里一样,环境比城里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我市农村学校不仅校园可以与城里学校相媲美,而且教育质量也与城里学校一样好。这几年,桐城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下工夫,基础教育的魅力之花再次绽放。
标准化,让城乡学校建设同步
花坛,亭阁,喷泉,文化墙,还有“班班通”、图书室、心理健康活动室和各种功能室……在三星初级中学,城里学校有的,这里都有。
“以前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大多是平房和危房,也没有像样的绿化”。汪江文告诉记者,这些年,政府确实对学校投入了真金白银,尤其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后,中小学校的各项设施都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桐城市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把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集中财力建设农村学校。同时,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10年到2014年,就落实中央、省级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4807万元,市级财政投入配套资金3072万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均衡优先发展战略,近三年来,教育累计支出27.8亿元”,桐城市教育局局长金锰告诉记者,自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225所中小学校都得到了改造,改造力度空前。
一路走访,无论是偏远山区的中义小学、唐湾小学、小关小学,还是地处集镇区的文昌小学、龙眠小学、吕亭初级中学……都是新盖的楼房,各项设施非常齐备,校园漂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学校。
“近些年在安排经费时,对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确实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一大批农村学校的教室、操场、食堂、宿舍都有了很大的改观。”金锰表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场所是校园,最安全的地方是教室,在桐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学校标准化建设让农村学校的生源趋于稳定,许多农村学校办得比城里的还要好。”
网络化,让弱势群体共享优质资源
“今年,‘真情关爱班’又招了两个班,共90多个学生,涵盖了全市12个乡(镇)。”9月16日,桐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叶全玉告诉记者,这是该校自2011年设立留守儿童“真情关爱班”以来第五年招收贫困留守儿童。
叶全玉介绍,该校的留守儿童“真情关爱班”隶属于桐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主要是面向贫困山区和农村偏远地区招收留守儿童,学杂费全免,另外每年还补助1250元。为了照顾好这些学生,学校专门挑选了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作为该班科任教师,还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男女生活教师,并义务承担起代理家长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桐城市委、市政府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程纳入33项民生工程,并大力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蓝天行动”,要求所有城区初级中学、小学在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一样”——一样入学,一样就读,一样免费。
自2010年以来,桐城市依托中小学校建设了225个留守儿童之家,实现了全覆盖。各留守儿童之家均实现硬件、软件“五有”(硬件有室内活动场地、有室外活动场所、有设备器材、有阵地、环境好;软件有机构、有制度、有安排、有队伍、有资料)。
在无门槛、无障碍地践行教育公平的同时,桐城市还建立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并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在新安初级中学、高桥初级中学和青草中心小学等地建起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好场所。
目前,全市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和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为重点,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配合、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体系已全面形成,实现了“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的关爱共享目标。
制度化,打破阻滞均衡发展的“瓶颈”
“不是我改变他们多少,而是他们改变了我,也丰富了我,一年的支教真的让我受益终生”。忆及去农村学校的支教,桐城市二中语文教师占淑红至今依然难忘。
2012年秋季,为响应城镇教师支教农村薄弱学校的要求,占淑红离开了家,离开了城里的学校,只身到偏远山区的唐湾中心学校支教。
“唐湾中心学校是一所久负盛名的农村学校,但因地处偏僻,信息相对闭塞,与城里还是有不小差距”。针对学生们匮乏的学习资源,占淑红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并把“娘家”市二中的教学资料拿来给学生们参考;针对山区教师教研意识不强,占淑红主动给他们上示范课,亲授“拿手绝活”,帮助他们搞好每次教研活动;带领文科教师和学生们开展采访和调研,编成《秀美唐湾》一书,作为学校乡土教材。
一年支教期满,占淑红要离开唐湾中心学校时,学生们非常不舍,一直把她送出了大山。“如有机会,我还要去唐湾中心学校,我还要去支教”。
桐城市自2000年开始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以来,城区学校共选派5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驻校支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师资的均衡,利用国家政策,让农村学校拥有更多的好教师,农村生源就不会流失”。金锰表示,从支教到积极探索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区域内艺体教师统一排课,再到今年出台《桐城市农村学校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全面启动学区内教师交流,其目的就是要打破阻滞均衡发展的“瓶颈”。
为了缩小校际师资差距,桐城市一方面加大新聘教师的“输血”力度,坚持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另一方面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安排3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将全市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送到华东师范大学集中培训;选派校长到上海市名校挂职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利用长江三角洲网上结对学校资源,开展结对活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每年暑期开展骨干教师专题培训,邀请教育名家来桐授课;全市14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普遍实施了“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推动了农村薄弱学校改貌提质。
桐城市还实施名师队伍发展工程。在今年全省首批“江淮好乡村老师、江淮好班主任和江淮好学科名师”评选中,桐城市推荐的3位教师全部获奖。在今年安庆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评选中,桐城市有16名教师入选,占安庆市总数的14.5%。教育教学改革的效应不断显现,2014年在安庆市公布的47个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中,桐城市占14个,其中一等奖占安庆市的43%。(特约通讯员:朱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