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成为更好的自己,做一名好教师——专访我校第八届李世雄奖得主李坤刚

10.09.2015  11:25
 

本网讯 (新闻中心 陈欣 学生记者 王佩瑶 邹颜灵)科研路上,他从未停止过思考,1982年他还是阜阳市第11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如今却穿梭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学术海洋中,发表过诸多研究成果,还编撰教材、译著等;在日常生活里,他为了心中理想,在外界的帮助下,成立劳动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广大贫困劳动者提供劳动法律援助,帮助劳动者挽回损失,协助他们获得应有权益;在课堂教学中,他对学生悉心教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他就是劳动法学专家、我校法学院经济法学教研室主任、第八届李世雄奖得主李坤刚老师。




李坤刚老师正在授课

 

自主求学,成为更好的自己

 

谈起最初在安大教劳动法课程的经历时李坤刚说:“那时候学校缺劳动法老师,就安排我来教这门课程,但是我自己也对这方面不了解,所以只能自学。只有自己不断完善,才能教好学生。”平日里,除了广泛涉猎劳动法方面的书籍以外,李坤刚还喜欢阅读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李坤刚认为,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不同领域优秀人物的长处,能够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他说:“我这一辈子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安大任教期间,李坤刚还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讨论。1996年,他曾到美国巴尔的摩大学法学院参加交流活动,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参加了由福特基金资助的“美国法学习班”,2012年他受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的邀请和资助作访问学者。2013年,他受安徽大学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工作、劳工和民主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研究了美国集体劳动关系发展历史,并主持翻译了140万字的《美国劳动法——案例和材料》。此外,李老师还多次受到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政府机构、劳动法研究机构和一些大学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除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李坤刚在学术道路上勤耕不辍,发表过很多科研文章。2011年,他与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Sean Cooney合作撰写文章,还曾用英文发表了数篇论文,有的论文被以韩语和法语出版。他的一些论文也获得诸多奖项。在劳动法研究领域,李坤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为许多劳动者争取到了不少具体实在的经济利益。

 

众多角色中,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生活中的李坤刚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他既是一名教师,也是安徽省普法讲师团成员,还是安徽省总工会首席法律顾问。但在他心中,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

他说:“虽然我在安徽大学和安徽大学法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劳动法律援助和劳动法律诊所,但是我一个人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服务和影响这个社会。所以,我首先要做好一个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李坤刚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很多大学生局限在“考证怪圈”的现状,李坤刚认为大学生不应该功利地学习,而是应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回归大著作,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他成立劳动法律援助和劳动法律诊所的初衷除了想要帮助普通百姓以外,也是想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

学生付彤对李老师的印象是认真严谨又风趣幽默、博闻强识。她回忆道:李老师治学非常严谨,修改论文时都精确到标点符号的中英文格式。付彤说:“李老师在上课时善于与学生互动,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述一个观点或是一种现象,和同学的关系非常好,还经常和同学聊天,鼓励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业上都非常关照我们。”

 

科研背后,有更大的理想

 

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来,李坤刚致力于劳动法的研究,他开展的劳动法律援助为许多劳动人民讨回了公道,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李坤刚说:“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倾注这么多心血,是因为很多同志由于不懂法律,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一些生意人不了解法律,不了解国家法规,在实际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如今,李坤刚牵头的劳动法律援助和劳动法律诊所已经成立4年了,平均每年为劳动者讨回大量应得薪酬,而他的学生通过在劳动法律诊所的实践,也都在为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特别是劳动工人提供帮助。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李坤刚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让大家都能拥有更好的生存基础。”

 

李世雄奖,对教师有更好的理解

 

李坤刚说:“我很早就知道李世雄老师,以前在读硕士时,住在我隔壁的同学是李世雄老师的研究生,他和我讲过李老师的很多事迹,并说他的数学课讲得深入浅出,就算我是法学的学生也能听懂。”

对于李世雄教授“爱教育,爱学生,爱科学,轻名利,重奉献”的精神,李坤刚有着自己的理解:“李世雄老师的成就我一直都有所耳闻,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这次能获得这个奖项我很高兴,我会不断努力,向这个奖所倡导的精神靠近。”

谈到自己特别敬佩的老师,李坤刚想起了自己以前读研时的汪汉卿老师、王继忠老师和舒炳麟老师,还有自己的博士生导师程天权老师。他说:“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会对我的一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