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以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靠什么打开动力转换之门

08.04.2016  16:21

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柳州不仅名声在外,其发展转型历程也是不少工业城市的“转型样板”。

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较大困难……这一切使得柳州工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在经济新常态下,柳州工业“爬坡”的动能来自哪里?“突围”的口子选在哪里?

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广工业机器人、培育新兴产业……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从“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华丽转身,迎来了工业转型发展新的春天。

动力转换: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具有精、准、快的切换效率,采用世界领先的科马高速滚床输送方式,对白车身尺寸稳定性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位于柳州市柳东新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宝骏基地,每30秒,就有1辆宝骏汽车下线。

而在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东基地生产线,原本每小时下线40台车,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目前每小时下线50台。

得益于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柳州的汽车产业得以迅猛发展。2015年,柳州市汽车年产量突破230万辆,城市总产量位居中国第三位。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柳州市不断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柳州市通过深入实施汽车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优势产业重大科技提升工程、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专项等,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用日益彰显。2011年到2014年,先后投入1.13亿元,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整车企业开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出的宝骏系列、景逸和风行系列等汽车产品产销两旺。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使柳州由“制造工业”迈向“智能工业”。

在柳州高华机械有限公司冲压流水线,6台高华机器人一字排开,有序地完成冲压磨具、搬运等工作,而工人只需在一旁检验产品质量。

它们除了能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汽车冲压模具、夹具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工作外,还逐渐参与到制造新高华工业机器人的工作中。”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说。

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柳州创造’高端化增添动力,柳州市先后制定出台《柳州市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实施方案》、《柳州市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确定上汽通用五菱等10家工业机器人示范企业,开展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项目。”柳州市科技局局长孙松表示。

转型添动力,升级铸辉煌。在经历脱胎换骨式的升级改造后,柳州市传统优势产业重新焕发活力: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产值达2082.6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02.8%。钢铁、工程机械产业屹立行业寒冬奋力止跌回稳。

以“”取胜: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传统产业在“涅槃重生”,新兴产业则是“势如朝阳”。

如果说高新技术做活了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推动柳州工业快速发展,那么以“”取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推动柳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从“量增”到“提质”的转变。

真四维虚拟展现、应急救灾可视化、建立精确坐标定位……这是一个虚拟的场景,打造的是感知化智慧矿山。这个国内唯一实现物联网、三维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基于图库一体化技术的智慧矿山安全管控系统,由柳州腾龙煤电自主开发。它不仅代表着国内的最高水平,也展现出柳州工业从“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转变的发展方向。

智慧矿山安全管控系统,只是柳州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果之一。近年来,柳州市积极培育新材料、生物及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转型升级风帆正劲。

科技创新,更是使得柳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光出彩。近年来,柳州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扶持工程,2011—2014年共投入4876万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和3D打印等新产业、新技术在柳州市的推广应用,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更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柳州宏升胶原蛋白肠衣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能够生产大口径胶原蛋白肠衣的企业;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打破“世界级”垄断,成为国内首个规模化生产汽车喷油器的企业;柳州市达迪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通信测试仪表品种最全、覆盖面最宽、用户数量最多的企业……

目前,柳州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培育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3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自治区级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28家。

从“”突破,战果初现。2015年,柳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规模以上产值突破4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到了1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从2011年的1044.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448亿元。